我一边看着手里的笔记本,一边在心里琢磨这辆车的真实「价值」。昨天碰到一个朋友,他刚买了个二手的SUV,还跟我说:老哥,这新车啊,除了牌子,真没啥用。奇怪,他平时还挺喜欢折腾新东西的。那预售海报上的价格——6.88万起,简直不像是真的。
席卷而来的第一感觉就是:哇,这价格把其他同级车都拖下水了。你知道我平时关注数据的,也试着比了比,哪吒AYA那个型号,8.28万,差价可不是一点点。零跑T03的价格就更高,接近8万两千。这还只是一样续航430km的车,只不过价格差出了整整一万两。
我没细想过的一个猜测——为什么这么便宜?是不是用了啥折扣折价手段?还是能量密度达不到标准?但一看规格,370km到430km的续航跨度,也挺合理(这段先按下不表)。车长四米二,转弯半径五米,常规看,这没啥大问题。城市通勤,30km每天,一周充一次电,比坐地铁还划算。
我在心里算了一下:塞满一箱电池,能撑40公里的市区通勤,电费大概5块钱(估算/样本少),一年呢,也就两千多块。反观油车,一升快8块,百公里至少花到8块油钱。油费在八千左右,这五年下来,要比电费多出三万多。算个粗线条的账,要换成油车,五年花费,起码多出三四万。似乎,省钱这事还真不只是吹牛。
对比另一点,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个中控大屏,8.8寸仪表加12.8寸中控,安卓13系统,抖音、高德、网易云都装得下。以前我记得入门级纯电车多是点点屏、别的不给装,现在这内饰真是体验丰富。我试了试,操作还挺顺手,反应快得跟用手机一样。
但我又在想,研发投入到这个程度,成本会不会太高?毕竟这些大屏、快充、座椅加热都不是低配部分。供应链上,像快充设备、双电机系统,想象里面的动力链路就像厨房里准备各种调料,平时走是稳的,但也得备得齐,不能失衡。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忽然想到:这个75kW的电机,比普通版多了15kW,起步漂不漂亮?开起来,红绿灯起步能多快个半拍,估算大概1秒多点,比普通的要敏捷点。城市里车流多,一起加入起步快军团,这点体验还挺明显。
我的脑袋又跳到一个问题——那么这个新电池,容量只有32kWh或者42kWh,续航怎么还能保证到430km?难道是‘平均’的逻辑?还是因为电池管理系统优化得更厉害?我记得去年带的那辆车,电池的实际能量利用率低不少,很多时候续航都给夸大了点。这个拼容量,拼技术的拼接,还是拼算法听起来更靠谱些。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想问:你是否觉得,这样的车会不会在实际耐用上打个折?毕竟为了成本控制,零件用得更经济一些。或者说,年轻人追求性价比时,真看得到背后那些算计?
我突然想到一个细节:在我旁边卖车的同行说,很多买家其实更在意开着顺不顺,而不是品牌多大。这个价格,操控灵活,空间够大,年轻人用不着挑豪车。其实我挺嫌麻烦的,山寨+便宜还挺吸引人的。
还记得我一位修理工说过:新车到店,小问题倒是不少,主要是电池置换,这玩意要真坏了,可就贵。我当时心想,能省钱就自己看着办吧,但又觉得,这么便宜看上去好像掏得少,但一旦出点问题,真得做好修修补补的准备。
说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这类纯电车的黑科技是不是跟菜市场的打折蔬菜一样,看得多了反倒心里有点疑问。价格低,能保证质量嘛?我隐约感觉,或许是产业链里掺杂着一些走捷径的因素。
不过我又在想——其实很多年轻人,他们对内容比形式更敏感。这辆车的快充、座椅加热、续航能力,满足了他们日常刚需。仿佛就是一份避雷指南:要不然,像我这种喜欢折腾49块的油车老人,哪会去考虑这么一台性价比爆棚的纯电SUV?
说到这我突然像想到个问题:未来会不会,像我这样的人,反而变成买得起但不买的人了?技术变得越简单,门槛越低,这算不算一种让利给市场的策略?可这个竞争啊,真越做越真了。
无论如何,眼看下一辆,似乎不远了。可细看那细节——车门扣上那一瞬间,门的感觉还挺结实的,像是在说:你可以试试,我可不像那些便宜货那么松散。或许,真像朋友说的:便宜的东西,背后都有个价格。
我还真不知道,这车的折旧率会不会快?但至少,目前看着还挺顺眼。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样的高性价比车,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又或者,它只是在特定人群中用着顺手?
我心里最后留了个问:你觉得,未来这些便宜但好用的车,真能杀出一条血路吗?还是说,终究逃不过价格战的命运?毕竟,车子到手,后续的维护才是盖棺定论。
(这段先按下不表)讲到底,车还是买给人的。那辆车的那个开门瞬间,仿佛也在告诉我——这个价,能帮你省不少事。可你怎么看?是不是每次买车都像拼拼看下一次折扣的游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