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 一台号称“家庭保姆车”的理想,居然每天要处理超过1000万次的数据查询请求,相当于每台车每天都在和云端“唠嗑”100多次! 夸张的是,它的数据分析平台管理着300TB的数据,光是每天新增的数据量就高达百亿级,这规模,堪比一个小型国家的信息吞吐量。
理想汽车:数据狂魔与家庭奶爸的双面人生
如果说新能源车企都在卷续航、卷智能、卷设计,那理想汽车可能悄悄在卷另一个维度:如何用数据把自己变成一台“会思考的机器”。
2025年,理想的销量目标从70万辆下调至64万辆,但纯电车型的占比却从7%猛增到18%以上。 这背后是一场残酷的技术换轨:增程市场正在从蓝海变成红海,对手们纷纷学会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方,甚至开始模仿理想的家庭用户定位。
但理想真正的护城河,可能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它的OLAP数据分析平台,规模达到12个集群、1.3万颗CPU核心,每天要吞下百亿级的数据流。 这些数据来自车机埋点、传感器信号、用户行为甚至智能驾驶的视觉捕捉,每辆车都在实时生成数据,每秒都在向云端反馈信息。
而理想的做法是:用一套统一的云原生架构,取代过去多引擎并存的混乱局面。 他们把Impala、StarRocks、TiDB等引擎整合成一套系统,通过存算分离和Multi-Warehouse技术,让资源利用率提升了50%,成本反而降低了30%。
举个栗子! 以前一个业务流量暴增就可能拖垮整个集群,现在通过三级隔离策略,把高优业务、低优业务、内外表查询彻底分开,就像给高速公路加了应急车道,再也不会因为一辆车抛锚而堵死全程。
这种技术力,直接反映到了产品上。
2025年8月,理想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302亿元,净利润11亿元,连续11个季度盈利。 尤其是在20万以上的新能源市场,理想占了13.6%的份额,甚至超过了BBA等传统豪华品牌。
更可怕的是它的超充网络,截至8月,理想已经建成3100座超充站,其中高速超充站超过1000座,覆盖了“九纵九横”18条核心高速线路,平均每150公里就有一座。 这意味着,开纯电理想跑长途,充电焦虑被压缩到了最低点。
但理想并不满足于只做“硬件公司”。
他们每年砸120亿搞研发,其中60亿专攻人工智能。 9月即将推送的VLA司机大模型,试图让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生产工具”,换句话说,它想造一个真正能当司机的AI,而不是只会跟车和车道保持的“高级巡航”。
这一切的背后,是理想对家庭用户需求的死磕。
从增程到纯电,从六座SUV到MPV,理想的产品矩阵始终围绕“家庭空间”展开。 i8为什么敢做3300mm轴距?因为要保证第三排能舒服地坐成年人;为什么坚持标配激光雷达? 因为夜间儿童鬼探头避让能力,是家庭用户的安全底线。
甚至他们的数据分层策略也透露着“顾家”气质:99%的查询只访问最近30天的数据,所以理想把热数据缓存到本地SSD,冷数据扔进对象存储,就像把常用玩具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不常用的收进阁楼。
当然,理想也有痛处。
L系列的“套娃设计”导致高端车型销量下滑,L9月销跌破4000辆,单车均价从37万降到33万。 而问界反而涨到了37万,实现了价格反超。
但理想的应对方式是:用纯电破局。i8和i9瞄准30-50万市场,搭载800V高压平台和5C超充,试图在纯电领域复制增程的成功。
2025年,理想把销售体系从26个战区合并成5个,又突然改为总部直管23个区,这种反复调整的背后,是对市场反应的极致追求。
说到底,理想汽车更像一家披着车企外衣的数据公司。
它用数据理解家庭#热问计划#用户,用AI迭代驾驶体验,用云原生架构支撑疯狂增长的业务需求。 而当别人还在学它的“冰箱彩电”时,它已经往阁楼上扔了更多玩具,有些你可能永远看不见,但伸手时,它总在你需要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