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4日,经过为期九个月的调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这一决定涉及多个知名中国电动汽车厂商,例如,比亚迪被征收17.4%的税率,吉利为19.9%,而上汽集团需支付高达37.6%的税率。对于其他配合调查但未被抽样的中国电动车生产商,则被征收20.8%的加权平均关税。而那些未配合调查的公司,则将面临与上汽集团相同的37.6%税率。此临时关税将自2024年7月5日起生效,期限最长为四个月。在此期间,欧盟成员国将投票决定是否将其转为为期五年的正式关税。
在此背景下,上汽集团迅速作出回应。7月5日,上汽集团宣布,他们将正式要求欧盟委员会就中国电动车临时反补贴税措施举行听证会,以依法行使抗辩权,旨在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全球客户的利益。
上汽集团在其抗辩申请中明确指出,欧委会的反补贴调查涉及了诸多商业敏感信息。例如,调查竟要求企业提供与电池相关的化学配方等,这显然超出了正常反补贴调查的合法范围。此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批评欧委会要求中国企业提供大量超过反补贴调查需求的信息,并指出这些要求缺乏事实和法律基础,严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破坏了公平竞争。
欧盟如此大张旗鼓地寻求中国电动车技术,这不仅显露其对中方技术实力的觊觎,也不禁让人怀疑他们企图通过非正当手段来获取这些技术。此外,对于无法取得的数据,欧盟常常自说自话地推测填写,完全不顾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抽样环节,世贸规定应依循出口量最大代表性原则,但欧盟则将这一原则弃之不顾,从标准、过程到结果均存在问题。这一系列调查措施,显然是想掏走中国车企的核心技术,理应受到社会的强烈反对和谴责。
在全球倡导低碳出行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环保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本应得到广泛支持。然而,随着中国电动车在技术和市场表现上的崛起,尤其在欧洲市场,这触动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经。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我们忍不住质疑:为何欧洲不能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链来迎接竞争,反而采用关税这种既简单又充满争议的手段来应对?欧盟此种行为也遭到了当地消费者的强烈批评。许多消费者认为,西方世界以往通过制定自由贸易规则来牟利,但当面临竞争时,却直言规则不公平,还要提高关税,这种行为颇为虚伪。
上汽集团则选择以硬核实力来回应这一挑战。6月13日,上汽集团在针对欧委会反补贴税初裁的公开声明中表示,他们依靠的是技术创新,而非政府补贴,竭力为全球市场提供绿色环保的优质产品。
在欧盟中国商会和新华社联合主办的“绿动欧洲——中欧企业家圆桌论坛”上,上汽欧洲公司副总裁袁映琛更坚定地表示:“上汽有足够硬核的科技,上汽有足够好的产品,在欧洲本地也有很好的用户反馈,我相信这些举措只是暂时提高了我们的难度,但是我们会持之以恒地,采用一切必要的法律和商业的手段,来捍卫上汽的正当合法权益,从而去破解这些难题。”
上汽集团的技术实力表现尤为突出。过去十年,上汽在研发方面投入超过1500亿人民币,拥有超过26000项全球有效专利。
今年5月上汽集团一口气发布了“七大技术底座2.0“版,包括新一代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珠峰一体化整车架构、星河一体化整车架构等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以及魔方电池、蓝芯动力总成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和银河全栈智能解决方案等四大关键系统技术底座。
上汽核心技术星云平台的每度电续驶里程可达12公里,较现有水平提升超30%。预计到2026年底,固态电池将量产,能量密度将超过400Wh/kg,且成本有望降低高达40%。上汽零束科技基于全栈3.0技术研发的第一代“中央大脑”已在上汽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智己的最新产品上实现落地应用,全栈4.0的研发路径也正在积极规划中,并且上汽集团也于近期成为国内唯一乘用车、商用车两大自动驾驶项目双双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的车企。
面对这样的技术底蕴,上汽集团的数据同样亮眼。2023年海外销量达到120.8万辆,其中33万辆在欧洲市场销售,占海外销量的约三分之一。,MG名爵品牌全球销量超过84万辆,MG4,EV海外销量突破13万辆。2024年1-6月,该集团的海外新车交付量达到55.4万辆,同比增长13.9%,其中MG品牌在欧洲市场终端交付量超过12万辆。更激动人心的是,预计到2024年底,上汽将在欧洲的销售网点数将从1000家增加至2000家,未来24个月将在欧洲市场投放14至15款新车型。在制造端,上汽已明确将在欧洲建厂,目前正处于选址阶段;再次,在研发端,上汽宣布将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工程技术中心,为海外消费者研发更多满足其需求的产品。
掌握如此优势,上汽集团在全球市场中以开创性的技术和坚实的市场基础固定了自己的地位。对上汽而言,回应欧盟所谓的反补贴指控,依靠的将是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优势,而非政府补贴。同时,上汽集团也以实践证明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意义和价值。
欧盟对于中国电动车的强烈反扑,可能寄望通过关税壁垒遏制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发展。然而,上汽集团证明了一条真理:在自由贸易和技术竞争的舞台上,靠的是实力,而非偏袒或歧视政策。然而,这一争议的最终走向尚未尘埃落定,我们希望在通过正式的听证会和法律程序后,欧委会能对其决定作出合理的调整。
“欧盟加征关税这件事对于中国汽车企业,对于中国一代一代的汽车人来说,也只是百年汽车发展史当中的一朵浪花而已,我们中国汽车拥有足够的能力,拥有足够的韧性,来应对这一切。我坚信,只要我们秉持长期主义精神,就一定会笑到最后。”上汽欧洲公司副总裁袁映琛的表态说出了广大中国汽车人的心声。中国车企从不畏惧威胁与竞争,我们始终相信只有通过开放的对话与合作,中欧双方才能加快凝聚创新力量,共同构建绿色低碳家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