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上那台GTI被我带过弯的瞬间,车主从后视镜里扔来一个问号:十来万的国产车?

山路上那台GTI被我带过弯的瞬间,车主从后视镜里扔来一个问号:十来万的国产车?

那是个周六下午,秋名山替代赛道,我和几个朋友约着跑山。前面那台高尔夫GTI开得挺稳,入弯、出弯都很老练,一看就是熟手。到第三个发卡弯时,我切到赛道模式深踩油门,四驱系统瞬间把420牛米扭矩砸到四个车轮上,贴着内侧线就过去了。超车那一刻从后视镜看到GTI车主明显愣了一下,大概在想:这年头国产车都这么生猛了?下山后在停车场碰见,人家第一句话就是“你这车改了吧”,我说没有,原厂350匹。他围着车转了两圈,拿手机查了半天价格,表情有点复杂。

说实话,三年前提车时我自己也没底。毕竟十几万买性能车,听起来就不太靠谱。但第一次踩到底的时候,那种双增压同时发力的感觉,确实让人上瘾。

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这套组合,玩的是接力赛的逻辑。低转速时机械增压先上,1500转就能给你2.2bar的增压压力,起步那个轻快劲儿像是V6附体;转速上去后涡轮接管,一直拉到5000转都不掉扭矩。早高峰跟车时不窜不肉,高速超车时绵延不绝,这种全速域的从容感,开惯了才知道回不去。

有人问油耗。市区九个多,高速七个左右,关键只喝95号汽油。算一笔账,一年跑两万公里,比那些非98号不可的德系车能省两千块,够跑好几次赛道日了。

山路上那台GTI被我带过弯的瞬间,车主从后视镜里扔来一个问号:十来万的国产车?-有驾

底盘的两幅面孔更有意思。舒适模式下过减速带,悬挂把震动化解得很干净,家里人坐着不会抱怨;切到赛道模式,方向盘突然变重,悬挂硬得像换了条钢铁脊梁,连排气声都从低沉变成炸裂。这种性格切换,大概只有真正开过的人才懂那种快感。

四驱系统平时挺低调。日常开保持前驱省油,急加速时瞬间变四驱,过弯时还会自动分配前后轮扭矩。去年冬天有次山路遇到暗冰,前面一台后驱车直接推头撞护栏,我靠着四驱稳稳过弯。当时心里一紧,后来想想,多花几万块买这套系统,关键时候可能真能保命。

刹车是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很多性能车刹车要么前段虚要么后段突兀,这车从头到尾都是线性增长,特别容易掌握刹车点。第一次全力制动时,33米多的刹车距离让副驾的朋友惊呼出声。后来跑了十几次赛道,连续十次刹车测试,热衰减控制在3%以内,这数据放在同级别里算是顶尖了。

车机这块儿倒是给了我惊喜。以前开过几台国产车,车机卡得要命,后来干脆只用CarPlay。但Flyme Auto这套系统,冷启动两秒多,切应用几乎零延迟,语音识别在高速开窗的情况下都能听懂。那个Smart Bar特别聪明,导航时显示路线进度,听歌时自动显示歌词,完全不用你操心。

手机互联做得很细。上车自动切车机,下车自动切回手机,导航、音乐、电话都能无缝接续。数字钥匙更方便,手机揣兜里走近就解锁,走远自动上锁,传统车钥匙已经半年没碰过了。

山路上那台GTI被我带过弯的瞬间,车主从后视镜里扔来一个问号:十来万的国产车?-有驾

赛道数据记录是个彩蛋功能。每次跑完赛道,车机会生成详细报告,告诉你哪个弯入弯晚了、哪里油门提前了,就像请了个虚拟教练。头几次去赛道,全靠这功能找问题,两个月下来单圈成绩提升了三秒多。

领克搞的MEC体验中心,说白了就是给车主提供合法撒欢的地方。买车送的赛道培训不是走过场,三天课程下来,走线、救车这些基本功都能掌握。教练都是专业赛车手出身,手把手教,比外面花钱上课靠谱多了。

每月赛道日活动成了固定节目。见过开03通勤的程序员,也见过改装到面目全非的发烧友,大家在赛道上较量,场下交流改装心得,慢慢就混熟了。听说参加过这些活动的车主,事故率反而比普通用户低四成多,大概是因为该撒欢的地方撒欢够了,公路上反而更守规矩。

官方改装渠道解决了年检的麻烦。性能进阶包能把动力提到330马力,关键是不影响质保,年检也能过。这比那些偷偷摸摸改装靠谱多了,出了问题厂家还得负责。

开了三年,不完美的地方也有。赛道模式下悬挂硬得过分,走烂路真的颠;后排空间虽然够用但算不上宽敞;油门响应太灵敏,市区跟车得适应一阵子。

山路上那台GTI被我带过弯的瞬间,车主从后视镜里扔来一个问号:十来万的国产车?-有驾

但十几万能买到350匹马力、四驱系统、专业底盘,还要啥自行车?对比那些二三十万的合资性能车,配置和性能不落下风,价格却实在得多。

最近几个朋友也在看这车,问我值不值。我一般会反问:你是想买个代步工具,还是想找点驾驶乐趣?如果是后者,这车或许能给你想要的答案。有些事情光看参数体会不到,得自己踩一脚油门才知道。

停车场里那台白色03+,引擎盖上还留着上周末赛道日的尘土。下次保养顺便洗个车吧,虽然它可能更喜欢这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