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罕见合作信号:俄罗斯计划为中国宽体飞机打造重磅动力,全球航空格局或将生变?
一则从莫斯科传来的最新消息,似乎正悄悄刷新世界航空业的路线图。俄罗斯副总理曼图罗夫不久前对外透露,一场关于飞机发动机的重量级合作正在酝酿,中国的下一代宽体飞机,有望搭载俄罗斯正在研发的重型动力系统。这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
俄罗斯副总理丹尼斯·曼图罗夫在9月初的一次媒体发布会上表示,俄方已经准备好为中国制造的新一代宽体飞机供应一系列关键零部件,包括复合材料机翼和重型发动机。曼图罗夫特别提到:“虽然这款飞机目前还在设计筹备阶段,但只要技术成熟,俄方随时可进行配套交付。”据俄新社现场消息,他所指的发动机正是俄正在全力研发的PD-26动力系统。
PD-26,是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基于PD-35发动机平台延伸开发的重型涡扇发动机。普京总统在9月18日的一次工厂视察中,把该项目形容为“俄罗斯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关键里程碑”,并称其推力与动力参数将为运输机和宽体客机开辟新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PD-26预计能达到26吨推力,主要为伊尔-100等新式运输机和MC-21-500系列的大型客机项目保驾护航。到目前为止,相关研发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俄方工程师正在完善设计与测试流程。
“我们不仅能够提供发动机,还能供应MC-21项目积累下来的复合材料机翼技术。”曼图罗夫如此介绍道。MC-21是俄罗斯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短程客机,首飞于2017年,被视为俄民航自主创新的重要象征。早期机型可选装普惠PW1400G-JM发动机或PD-14国产动力。今年以来,PD-14已开始量产交付,重点提升国产化比率。据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2024年度财报显示,MC-21系列飞机的发动机本地化率已超过80%,并计划2025年前全面替代进口动力。
事实上,俄罗斯方面声称,自主飞机部件供应链几乎已经实现闭环。曼图罗夫在记者会上颇具自信地说:“目前全球只有我们,能够百分百实现飞机整体零部件国产化。”他强调这不仅涵盖发动机系统,还包括复合材料、液压装置、航电、座椅等全部子系统。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西方对俄实施技术禁令后,俄航空制造业整体扶持力度空前,为推动本土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
PD系列发动机为何特别受关注?联合发动机公司总设计师伊诺泽姆采夫8月在“航空未来”论坛坦言,PD-35发动机已完成飞行试验前的准备,计划明年正式升空。该动力系统起飞推力可达33—40吨,设计初衷就是为填补长距离、宽体干线航班动力空白。PD-26,则是基于PD-35模块化创新,主要面向运输机和新一代国产客机。据国际文传电讯社分析,PD-26未来不排除出口授权给第三国家,其核心技术将进一步扩展俄航空市场影响力。
中国如何接招?记者多方采访获悉,中国多家航空工业企业已密切关注PD-26进展,有业内人士透露,双方技术交流正在逐步扩大。近年来,中国商飞已布局C929等宽体客机项目。产业分析认为,如果中俄实现发动机深度合作,将极大提高国内航空器的战略自主性。不过合作模式尚未最终敲定,最终是否批量采购PD-26,还有待后续磋商。
俄罗斯方面则表现出高度灵活性。曼图罗夫表示:“所有供应选项都摆在桌面,但决定权归中国合作伙伴。”他补充道,现在的国际航空市场,几乎所有主流宽体客机动力解决方案都牢牢由少数几家欧美厂商把控。俄罗斯希望借由PD系列发动机,打破这种格局,为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提供更多竞争选择。
普京对发动机项目也反复表达期待。在9月18日的国家杜马领导人座谈会上,普京称,俄国产PD-14发动机在性能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全球仅有四个国家具备同类制造能力。媒体公开资料显示,自2020年底PD-14首次搭载MC-21试飞以来,俄发动机自主能力持续提升。联合发动机公司内部文件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2025年,PD-14计划批量交付超过百台,为民航机队更新奠定基础。
俄罗斯重型发动机项目背后还有怎样的历史考量?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及西方全面制裁开始,俄航空领域被迫加速国产化进程。许多关键零部件、材料、软件一度无法进口,促使以MC-21、PD系列为代表的国产解决方案诞生。根据俄联邦工贸部近期发布的数据,到2024年俄民航飞机总交付量中国产部件比例已经突破90%。外媒认为,目前MC-21、伊尔-100等新机型已形成自主配套体系,在全球航空制造业中独树一帜。
在普京9月5日视察发动机生产线当天,联合发动机公司负责人向他展示了PD-26的最新装配进展。据工厂内部监控录像,工人正在组装高压压气机与燃烧室试验件。项目负责人向记者透露,PD-26的部分技术将首次采用数字化仿真平台进行全周期测试,确保动力输出与能效达标。
从全球维度看,合作可能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有资深航空咨询师向《环球时报》表示,假若中国宽体客机率先搭载俄罗斯重型发动机,将有望打破欧美长期垄断的动力供应链。摩根大通今年6月发布的行业分析报告也指出,新兴市场机队升级对高推力发动机需求激增,俄中联手可能带来动力价格与技术方案的多样化。
目前,相关谈判仍在持续推进。记者查询中国商飞最新公告,暂未公布与俄罗斯发动机采购细节。业内人士分析,技术评估与适航认证将是决定是否采用的重要标准。中国航空领域专家孙某表示:“宽体机发动机关乎整机性能与后期支撑,合作模式必须充分考量稳定供应及适航安全。”据悉,双方正就自产零件配套、服务保障网络等展开详细沟通。
在这个重磅消息流出后,许多航空爱好者在社交平台上热议。知乎网友“梦想飞行家”评论:如果真的采用俄制动力,中国宽体客机未来或能实现跨洋不间断航程,市场选择空间大大扩展。微博下方热议区则不断刷新“中俄技术联手”、“发动机国产化加速”等话题标签。观众可点击页面末尾评论区留言,投票“你支持中俄发动机合作吗?”并浏览相关新闻延展。
究竟合作能否破局?中国航空领域是否会迎来动力自主新时代?这场跨国协作正悄然拉开序幕。未来的答案,需要我们一起见证,或许正如曼图罗夫所说:“选择权在伙伴手中。”你怎么看待这场东西方动力对话?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