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初,鸿蒙智行官方公布了9月份的销量成绩单:单月全系交付新车52,916台,品牌累计交付突破95万台!
这数字一出来,评论区直接分成两派:"余承东离百万销量就差一步了?""传统车企这回真坐不住了吧?"
要知道,2024年鸿蒙智行全年累计交付444,956台,而进入2025年,仅用9个月就实现全系累计交付80万辆,创下新势力汽车最快交付纪录。
这可是在2025年车市"最卷"的年份——比亚迪、理想、蔚来全在拼命冲量,问界却稳稳守住了新势力第一阵营的位置。
那问题来了:问界凭啥能在一堆狼群里分到肉?
百万交付在即?问界到底踩对了哪几个点?
2025年10月初,鸿蒙智行公布了一组让业内侧目的数据:9月交付新车52,916台,成交均价居新势力榜首,新车大定突破11万台创历史新高,全系累计交付近95万台,即将突破百万交付大关。
这是什么概念?
2024年全年鸿蒙智行累计交付444,956台,而到2025年9月底,品牌累计交付已经冲到95万辆,这意味着2025年前9个月的交付量就超过了50万辆!
当时网上有两种声音特别响。一种是"华为粉"的狂欢:"余大嘴这次真没吹牛,百万销量马上到手!"
另一种是传统车企员工的焦虑:"我们辛辛苦苦积累几十年的渠道优势,怎么说没就没了?"
但仔细翻看这些销量数据,你会发现问界这波操作根本不是靠"华为光环"硬撑,而是实实在在把产品力、渠道力和用户心智三件事做到了极致。
先说最直观的一点——鸿蒙座舱这张牌打得太狠了。2025年初,问界全系车型标配了鸿蒙4.0智能座舱,搭载的是麒麟9000S车规级芯片。
这玩意儿到底有多厉害?
你早上开车出门,手机导航自动无缝切换到车机,路上收到的微信消息能在中控屏上显示并语音回复,到公司停车后,车机上未听完的播客自动同步到手机继续播放。
这种"人-车-手机"三位一体的体验,让那些还在用传统车机的竞品瞬间变成了"上古时代的产物"。
大部分问界车主本身就是华为手机用户,这种生态绑定带来的粘性,是其他品牌拿钱都砸不出来的。
再看增程式这条技术路线。
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纯电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吐槽"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2小时",问界车主却能"一箱油从北京直达老家山东"。
特别是春节返乡那段时间,大年三十晚上,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起了长龙,有些车主甚至因为充不上电在服务区过了年。
而问界M7的车主呢?
油箱加满,纯电续航150公里够市区通勤一周,长途烧油,CLTC综合续航轻松1200公里以上。
这种"平时纯电省钱、长途加油不慌"的模式,击中了那些既想体验新能源又怕续航焦虑的家庭用户。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杀手锏——华为的渠道网络。截至2025年9月,问界已经入驻了全国超过1200家华为体验店,这些店全开在商圈最核心的位置。
你想想,以前买车得专门跑到郊区4S店,现在逛个万象城、大悦城,顺便就能试驾问界。
华为店员卖手机那套"体验式销售"复制到了卖车上。他们不会上来就跟你谈配置参数,而是让你坐进车里,连上手机,体验一遍鸿蒙座舱的流畅,再让你试试语音助手能不能听懂你的方言。
这种卖法,传统4S店的销售顾问学都学不来。
6月份问界系列全系交付44,700辆,其中问界M9 2025款6月交付13,700辆,累计交付突破20万辆,新款车型问界M8 6月交付超21,200辆。
这可不是什么"华为粉丝冲动消费"能解释的——真金白银掏出来的三四十万,谁会拿来交智商税?
说白了,问界用不到4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只要产品过硬、渠道给力、体验到位,新势力一样能在传统豪强的地盘上硬刚出一片天。
第二部分:增程式路线"逆袭"?问界为啥敢跟纯电车"对着干"?
很多人看到问界的销量数据,第一反应是:"2025年了,纯电车都卷到800V快充、1000公里续航了,问界还死磕增程式,这不是倒退吗?"
但如果你真的去研究过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用户反馈,就会发现问界这步棋走得有多精准。
先把大环境摆出来说。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了50%,但"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这两座大山压根没挪走多少。
一线城市的充电桩虽然多,但早晚高峰时段你去看看,热门商圈的充电车位永远是满的。二三线城市就更别提了,很多县城的充电桩还是慢充为主,想快充得开到市区。
冬天——东北、华北的车主到了冬天,纯电车的续航能打个六折就不错了,高速上开暖风,续航腰斩。
这些痛点,不是说厂家不想解决,而是电池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根本跟不上用户需求的增长。
问界的增程式恰好踩在了这个"痛点"和"需求"的交叉点上。
它既满足了国家新能源的要求(能上绿牌、享受补贴),又解决了用户最头疼的续航和充电问题。
市区通勤?纯电模式,一周充一次电,每公里成本一毛钱不到。周末带娃去郊区玩?增程模式,油箱加满,想去哪去哪。
过年回老家?油电混合,高速上该烧油烧油,下了高速切纯电省钱。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纯电车暂时还满足不了,燃油车又不符合导向,增程式就成了那个"最稳妥的选择"。
再看问界的用户画像。
根据官方调研数据,问界的核心用户群是30-45岁、有家庭、年收入30-80万的中高收入群体。
这些人的需求特别实际:既要环保(响应号召、给孩子做榜样),又要方便(不能因为充电耽误接送孩子、周末出游),还要有点面子(车不能太low,得能撑得住场面)。
你让他们买纯电车?担心续航不够、充电麻烦。买燃油车?没绿牌、限行越来越严,而且"不够环保"这事儿在朋友圈里说不出口。
增程式刚好是那个"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中间选项。
问界的增程系统也不是简单的"油机加电机"。
华为深度参与调校的智能增程系统,热效率做到了41.07%,这在行业里已经是顶尖水平了。
能量管理系统会根据路况自动切换模式:城市道路纯电行驶,上高速自动切增程保持电量,下高速再切回纯电。
官方数据显示,馈电状态下油耗只有5.8升/百公里,比同级别的燃油SUV省30%以上。
这种"智能"不是嘴上说说,是实实在在能帮用户省钱的。
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稳居新势力阵营第一,累计交付量达221,700辆;理想汽车紧随其后,上半年累计交付203,800辆;小鹏汽车1-6月累计交付197,200辆。
而鸿蒙智行虽然因为3-4月未公布数据,但6月单月全系交付52,700辆,单日交付量3,700辆,分别刷新鸿蒙智行单月、单日销量历史新高。
市场已经用脚投票了——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充电设施还在完善的市场里,增程式至少还有5-10年的黄金期。
那些嘲笑增程式"技术落后"的人,可能忘了汽车最核心的本质是"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炫技"。
第三部分:百万销量背后,问界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理想"?
问界9月全系累计交付近95万台,即将突破百万交付大关,这个成绩单已经足够亮眼了。
但问题是:这波销量增长是"昙花一现",还是"长跑起点"?
问界能不能复制理想的成功路径,甚至超越理想,成为新势力的新王者?
从产品布局来看,问界已经搭建起了一个覆盖20-50万价格带的完整矩阵。
M5起售价24.98万,对标理想L6,主打年轻家庭用户;M7起售价28.98万,对标理想L7,瞄准二胎家庭;M9起售价46.98万,对标理想L9,主攻高端市场。
而且每款车都有标准版、Max版、Ultra版三个配置,满足不同预算的用户需求。
这套打法跟理想的"L6/L7/L8/L9"阶梯式布局几乎一模一样。
9月5日全新问界M7开启预订后,仅10分钟小订就突破2万辆,43分钟突破10万辆。
这节奏,明摆着是要从"SUV专业户"变成"全品类玩家"。
技术储备方面,华为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鸿蒙座舱"已经形成了一道别人很难逾越的护城河。
特别是智能驾驶这块,问界搭载的华为ADS 2.0高阶智驾系统,2025年初已经在全系车型上标配或选装。
这套系统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全国都能开的城市NOA"——不依赖高精地图,纯视觉方案,三四线城市也能用。
实测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复杂路况下,自动变道、避让行人、识别红绿灯的成功率超过95%。
对比特斯拉的FSD需要持续监督,蔚来的NOP+依赖高精地图覆盖,华为的方案更"接地气"——这对下沉市场的用户来说,吸引力太大了。
但挑战也摆在明面上。
第一个风险是"华为依赖症"。问界的核心竞争力——三电系统、智能驾驶、鸿蒙座舱,全是华为赋能的。
万一哪天华为战略调整,把这些技术开放给车企(比如长城、吉利),问界的"独特性"就会被大大稀释。
第二个风险是"增程式天花板"。随着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固态电池技术的逐步成熟,纯电车的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会逐步缓解。
到那时候,增程式的优势可能就不那么明显了。
第三个风险是"销量波动"。2025年1月鸿蒙智行全系交付新车34,987辆,超过了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
2月销量为21,500辆,却被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和零跑汽车超越。
到了3月份,鸿蒙智行甚至没有公布销量。这种不稳定性让外界对其持续增长能力产生质疑。
业内有个相对乐观的预测:鸿蒙智行全力冲刺2025年100万台销量目标。
如果问界能在2025年底实现这个目标,并在2026年继续保持技术领先(比如鸿蒙座舱升级到5.0、智驾系统持续OTA优化),年销量冲击150万辆不是没可能。
毕竟华为的品牌号召力和渠道覆盖能力摆在那,关键看赛力斯(问界的代工方)的产能和供应链能不能跟得上这个节奏。
但也有悲观的声音认为,一旦华为和赛力斯之间的利益分配出现裂痕,或者华为调整汽车业务战略,问界可能会面临"断粮"危机。
这种"绑定式合作"是把双刃剑,顺风的时候无往不利,逆风的时候可能一地鸡毛。
第四部分:这些质疑你也想问吗?
问界销量暴涨的消息一出,网上的讨论炸了锅。
有人说"余承东百万销量目标稳了",有人说"华为粉丝就是人傻钱多",还有人说"增程式就是落后技术早晚淘汰"。
咱挑几个讨论热度最高的问题,站在第三方角度聊聊。
第一个争议最大的问题:"问界就是华为贴牌,根本没自己的技术吧?"
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问界的核心技术——DriveONE三电系统、ADS智能驾驶、鸿蒙座舱,全是华为提供的。但赛力斯负责车身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相当于"华为出大脑,赛力斯出身体"。
这种模式其实跟Intel和联想的合作差不多——联想电脑用Intel芯片,但没人说联想没技术。
关键在于,用户买车看的是"整体体验",只要产品好用、服务到位,技术归谁家其实没那么重要。
再说了,华为如果真想自己造车,还轮得到赛力斯分这杯羹?
第二个争论点:"增程式就是落后技术,早晚被纯电淘汰?"
这是个典型的"技术路线之争",说实话没有绝对的对错。
纯电车的优势是结构简单、能耗低,理论上环保;增程式的优势是续航无焦虑、适应性强,冬天、高速、偏远地区都能应付。
从2025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理想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203,800辆,问界也凭借增程式卖得风生水起,说明这条路在中国还有相当长的生命周期。
至少在充电网络覆盖全国、电池续航突破1000公里之前,增程式不会被"淘汰",只会和纯电车"各取所需"。
有些人喜欢开车不操心续航,有些人愿意为环保多花点时间充电,这是用户选择,没必要站队互撕。
第三个质疑:"累计95万销量里有多少是华为粉丝冲动消费的?"
初期有"华为信仰加成",2024年底问界销量相对低迷的时候,华为粉丝帮了大忙。
但2025年能持续冲击百万销量,绝不可能只靠情怀。
看看真实的用户口碑就知道——在汽车之家、懂车帝这些平台上,问界车主的好评集中在"鸿蒙座舱好用""增程续航够用""智驾体验超预期",吐槽主要是"悬架偏硬""隔音一般"。
真正支撑销量持续增长的是"复购率"和"转介绍率"。
国庆假期期间,鸿蒙智行全系车型收获超41,300个大定订单,日均超5,900个。
这说明产品力是经得起考验的,不是靠"割韭菜"硬撑出来的销量。
还有一个担忧:"问界会不会步蔚来后尘,高开低走?"
蔚来的问题在于"烧钱太猛+产品定位高端+服务成本高",换电站投入巨大,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问界的模式不太一样——华为只负责技术赋能,收取授权费和零部件销售,不承担制造和服务成本,属于"轻资产模式";赛力斯负责生产,成本相对可控。
而且问界的价格带(20-50万)比蔚来(30-60万)大众化,受众广。
但风险也存在,3-4月连续未公布销量数据就是个警示信号。
只要华为和赛力斯别闹掰,问界"低走"的概率不大。
当然,这种"绑定式合作"存在风险,但以华为的风格,不太可能干到一半撂挑子。
结语:问界用百万交付告诉行业——"华为造车"不是噱头!
2025年9月,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近95万台,这份成绩单已经说明了一切。
问界早就不是那个"华为概念股"了,人家现在玩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渠道+产品"三位一体。
鸿蒙座舱让传统车机秒变古董,增程式路线把续航焦虑按在地上摩擦,华为门店让买车像逛街一样轻松。
这哪是简单的"卖车"?
分明是在给整个行业"立规矩"——告诉那些还在吃老本的传统车企,时代真的变了。
仅用9个月实现全系累计交付80万辆,创下新势力汽车最快交付纪录,到现在距离百万销量仅一步之遥,这背后是近百万个家庭的真金白银。
这些车主里,有带着两个娃的宝妈,有刚创业的小镇青年,有不想被续航焦虑困扰的中年大叔。
他们选择问界,不是因为"华为"两个字,而是因为这车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需求。
这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下次再有人说"华为只会做手机",咱就把这近百万辆的数据甩过去。
不到4年时间,从零起步到累计交付80万辆,现在冲击百万大关,问界用实力证明了一件事——只要产品过硬、用户至上,新势力一样能在红海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
余承东这次,真没吹牛。
最后来个灵魂拷问:如果预算30-50万买SUV,你会选"增程式"的问界,还是"纯电"的理想或者蔚来?
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