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每当遇到节假日,大家都会开始琢磨:今年能不能来点新鲜的?
国庆和中秋撞一块儿,常州这波“超级黄金周”硬是把城市的消费热情推到了新高。
大家嘴上喊着要低调,实际上钱包比谁都积极。
据说,54家综合体和餐馆直接干到7.3个亿的销售额,谁还敢说今年大家都缺钱,真是啪啪打脸。
光看这数字,估计不少人心里都要暗暗感叹一句:哟,这消费力,比我上次抢红包还狠呢!
不过,数字是数字,它背后还有那些你看不见的“小心机”。
是纯粹的兴奋刺激该感谢市民舍得花钱,抑或政策红包下场才让市场如此给力?
是不是有啥隐藏的“福利分布”逻辑?
还有,那些鼓励消费的花式玩法,究竟会不会引发什么连锁反应?
这些问题,咱们就得慢慢捋捋。
先说说大家关心的,买菜买粮这事儿。
有点像咱们小时候过节,家里妈妈使劲囤货,生怕哪样断了供。
凌家塘批发市场,这次又硬气了一把,天天1.2万吨交易量,保证“菜篮子”“米袋子”都饱饱的。
蔬菜一天能供5000吨,区区一个市场,调动起南北东西的新鲜货。
别管是本地产的青蔬,还是外地奔波过来的“鲜货”,选起来跟逛淘宝差不多。
不仅蔬菜,水果、水产各备1500吨,粮油副食品也有4000吨。
螃蟹季一到,柑橘亮相,没什么硬伤,每一样都管够,谁家餐桌忍得住不多点几样?
更贴心的是价格全程平稳,真不像以前过节猛涨一波,让老百姓心里老舒坦了。
其实,有时候逛超市也暗戳戳观察,节日前后那“标签价”,没啥大起伏。
看得出来,保供企业提前补了货,还拓了渠道。
市面上物资丰富、物价稳定,难怪大家说常州这地儿过节有烟火气,不光是“有人气”,更是“有底气”。
说到消费嗨翻,这波政策福利才是背后的“加速器”。
就像打麻将遇到万能牌,市民买车能连续收获多重补贴。
“常州促消费八条”一出,新能源汽车补贴如同下饺子。
从8月到10月,直接拉动新能源车卖出四十几个亿,这波可真是“风头正劲”。
金坛区还不甘示弱,在省市政策基础上再叠加2千块购车专属补贴。
单次补贴最高直冲2.7万,这谁看得住钱包?就等着冲首付呢!
溧阳市更是组织起20家车企搞车展,动不动就特价、零首付、免费保养全家桶。
一到活动现场,年轻人、大爷大妈、情侣小两口,谁都不落下,生怕错过点啥。
大家都说抢券消费才是“节日朋友圈”标配,9月下旬餐饮券一发,全城嗨抢。
1000万数字人民币红包也掀起一波小高潮,据官方说中签了近两万人。
真金白银的补贴让大家“敢花钱”。
吃饭不用纠结、逛街更愿大胆,抓住节日去享受一把生活的仪式感。
说到逛街这事儿,常州今年不走寻常路,各大商圈简直是用尽了十八般武艺。
江南环球港这一波,每天主题演出,积分变礼券,逛吃玩一气呵成,哪天都不重样。
有点像小时候玩的“大富翁”,每走一步都有新花样。
万象城引进史努比展和汉堡节,品牌更新率直接爆表。
不论是拍照打卡还是尝鲜美食,吃货和文青都能找到自己的小确幸。
购物中心、泰富百货那边更给力,老百货还学年轻人玩文创市集,搞环保拍卖。
从前“穷游”的年轻人也都冲进来,驻足的、参与的、转发朋友圈的,不说话都能感受到场子的热度。
“首店经济”也成了新的“引擎”,钟楼吾悦广场奥乐齐首店刚开业,会员老带新,满99返10券那种小福利立马吸引了大批人来打卡。
歌林公园更野,联合200多家创意商户,潮玩场景拉满,手账市集也来热闹气氛。
不仅现场派发上百万消费券,还办现金券大放送。
连平时不太追热点的“中年叔叔”都被拖去打卡拍照,这新体验可真是“念念不忘”。
老地方玩出了新鲜感——常州人有点像熊孩子,熟地方新玩法才更带劲。
说起节庆,总少不了那些“老字号”,它们才是真正的“味道担当”。
像瑞和泰的苏式月饼,节日一到就是爆款。
假期直接干到五十五万只销量,其中单独鲜肉月饼就占二十五万只。
你要是早上去买,大概率得排队,收银台前那曲线基本是“心跳加速线”。
美心、荣诚、锦华这些月饼礼盒也跟着刷存在感。
常州糕团店更拼命,加班赶制苏式月饼,糯叽叽糕团、大麻糕一样热销。
一口咬下去,满满的老常州味道,既暖胃又暖心。
有人说,这些经典老味道就是节日的“定心丸”,它不光是吃,更是记忆里的过节仪式感。
聊聊这些表面的欢腾,也许还有更深一层“门道”。
你有没有发现,从“民生托底”到“福利发力”,再到“商圈创意”,常州这城就跟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
每一块分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菜市场守住老百姓的底线,政策券翘起消费天平,老字号承载着城市的传统温度。
别人喊“买买买”的时候,常州玩的是沉稳和创新的组合拳。
既保证大家吃穿无忧,又让消费体验持续焕新。
就像“老友记”里饭后聊八卦,常州人的生活也是一边守旧、一边追新。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节庆消费狂欢,是不是只有常州能玩这么6?
核心其实还是“底气”——托得住物资,拼得起创新,稳得住政策,才能让居民真的敢花钱,也花得开心。
要是只是喊口号,有券发了没人用,活动搞得没人参与,那账面成绩只是空中楼阁。
但常州这几年的“组合拳”,真不只是营销味,更多是用心“投喂”城市的活力欲望。
没法回避一个问题,大家都在想:疯狂消费的背后,隐患有没有?
买车补贴、发红包这种“宠粉”有多持久?
物价稳定是不是长期能做到?
日后政策收紧,老百姓还愿意出门花钱吗?
还有商圈创新玩法,首店经济热了几年会不会降温?新鲜劲过去,咋样保证持续吸引眼球?
这些问题其实是常州现在做得风风火火时,也绕不开得思考。
就像网友调侃的“常州节日消费全家桶”,下次是不是每逢节日必有新花样,还是靠政府和商家一起“宠着”大家。
能坚持到什么程度,市场潜力又有多大,得继续观察,不能光看当下热闹。
回到市民视角,大家的心情其实最真实。
有的人觉得福利多,消费体验好了,生活质量自然提升。
但也有人吐槽活动太多,券太复杂,搞糊涂了还不知道该怎么用。
不同群体,需求五花八门。
常州消费市场能不能做到人人有份、各取所需,还得找准分众精准供给。
如果哪个环节掉链子,大家热情可能瞬间冷静下来。
所以,无论接下来继续增加政策“流量”还是扩大首店、文创新玩法,都得做好准备。
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场“拉锯战”,既考验政府的精细化管理,也考验商家的创新能力。
归根到底,真正好的消费市场,既有烟火气,也有温度,耐得住时间和用户的考验。
目前看,常州双节黄金周已经交出漂亮答卷。
接下来的动作也明确,新促消费政策还在路上,据说方案已经在筹备,下一个节点又会有新玩法。
只要底线稳住,创新不止,这座城市的消费活力还远远没到“天花板”。
也期待有朝一日,常州不只是数字上的“强悍”,还在口碑和体验上真正做到“过节有内容,日常有花头”。
或许,这才是大多数老百姓想要的幸福生活吧。
说到这儿,你怎么看常州这波双节消费“全家桶”?
你觉得城市消费要靠政策刺激,更需要创新体验,还是要稳稳托底保障?
评论区见。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