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轿车掀大降价潮,合资车集体跳水

我们今天还真的需要“降价”来拯救车市吗?

不是价格降得不够狠,而是消费者越来越清醒了。

8月轿车掀大降价潮,合资车集体跳水-有驾

8月的汽车市场像一场无声的溃退。表面上看,是各大轿车品牌纷纷亮出“骨折价”:合资车动辄降3万、5万,个别车型甚至打出“直降50%”的标语,仿佛不掀桌子就没人买单。但热闹背后,是一场集体焦虑的爆发——不是消费者买不起,而是他们不再愿意为过去的品牌溢价买单。

我们不妨先看一组数据。根据乘联会最新统计,2025年7月,国内轿车零售销量同比仅微增1.3%,但平均成交价却下滑了6.8%。这意味着什么?卖得没多多少,但每辆车都得便宜卖。更扎心的是,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已跌破40%,创下2010年以来新低。曾经霸榜的“德日双雄”,如今在新能源的围剿下节节败退,只能靠降价续命。

为什么降价成了唯一出路?

8月轿车掀大降价潮,合资车集体跳水-有驾

因为它们错过了转型的“窗口期”。2020年,当比亚迪还在苦练刀片电池,特斯拉刚在中国站稳脚跟时,大众、丰田、本田还在靠“开不坏的神车”讲情怀。结果呢?五年过去,国产新能源不仅把智能座舱、快充、高阶智驾变成了标配,连10万元的车都开始卷激光雷达。而合资车呢?油车卖不动,电车又“油改电”,体验像穿西装开拖拉机。

但这波降价,真的能救市吗?

8月轿车掀大降价潮,合资车集体跳水-有驾

恐怕不能。降价像止痛药,能缓解一时阵痛,却治不了病根。我朋友老李,原本打算买辆雅阁混动,结果等了半年,从指导价20万一路干到14万。他没高兴,反而更犹豫了:“今天能降6万,明天会不会再降3万?这车还保值吗?”——这正是降价最大的反噬:它摧毁了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信任。车价跳水越猛,市场信心就越脆弱。

更讽刺的是,有些“降价”根本不是让利,而是变相清库存。比如某德系B级车,宣称降5万,但要求加装1.5万的装饰包、签定终身保养协议、指定贷款金融方案……算下来,实际优惠可能不到2万。这种“套路式降价”,非但不能刺激消费,反而加剧了用户的不信任。

那出路在哪?

8月轿车掀大降价潮,合资车集体跳水-有驾

或许得换个思路:与其“跳水”,不如“转身”。

我们看到,一些合资品牌开始真正动起来。大众ID.系列开始用纯电平台,丰田推出bZ系列并和比亚迪合作,福特甚至把F-150 Lightning的电驱技术下放到了家用车型。这些动作虽然慢,但至少说明:它们终于意识到,用户要的不是“便宜的旧世界”,而是“可信的新体验”。

8月轿车掀大降价潮,合资车集体跳水-有驾

再看另一边,国产轿车也没闲着。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直接喊出“7.98万起”,把合资A级车按在地上摩擦;吉利星瑞、长安UNI-V等车型则用高阶智驾、越级空间和燃油经济性,重新定义“家用轿车”的标准。它们的策略很清晰:不靠降价,靠价值碾压。

所以,这场“大降价”看似是合资车的溃败,实则是整个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

过去,我们买车看“三大件”、看品牌、看4S店的装修气派;现在,我们看续航、看智能座舱、看OTA升级频率,甚至看车企老板会不会直播。消费逻辑变了,市场自然要洗牌。

8月轿车掀大降价潮,合资车集体跳水-有驾

最后一个问题:当一辆车的价格可以腰斩,我们该庆幸“终于买得起”,还是该警惕“它原本是不是卖太贵”?

8月轿车掀大降价潮,合资车集体跳水-有驾

也许,这场降价潮真正的意义,不是让消费者捡了便宜,而是让整个汽车行业学会——尊重市场,比守住牌面更重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