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开新能源车的朋友可能都遇到了一个挺闹心的事儿。
就是自己的车明明开得好好的,一年下来没出过一次险,结果第二年去续保的时候,发现保费竟然涨了不少。
这事儿让人心里直犯嘀咕,感觉自己像是被当成了“冤大头”,辛辛苦苦当个好司机,到头来还得“被涨价”,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可你要是去问保险公司,他们也是一肚子的委屈,一个劲儿地倒苦水,说这生意实在是没法做了,每收一百块钱保费,赔出去的钱比一百块还多,都快亏得底裤都不剩了。
这就奇怪了,一边是车主抱怨保费贵得像“刺客”,一边是保险公司哭喊着“增收不增利”,这新能源车险市场,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咱们先站到保险公司的角度看一看,他们到底有多难。
根据行业里非常权威的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的数据,在2024年,整个保险行业给全国三千多万辆新能源车提供了保险,保费收了一千四百多亿,这数字听着挺大的,可最后年底一算账,非但没赚钱,还亏损了整整五十七个亿。
而且这还不是偶然,是连续好几年都在亏钱。
这笔账算下来,就意味着在很多车型上,保险公司每从车主手里收一百块钱的保费,最后光是赔付出去的钱就超过了一百块,这还没算上公司自己运营的人工、房租、水电等各种成本。
这么看,他们说自己是“赔本赚吆喝”,还真不是夸张。
那为什么会亏得这么厉害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能源车实在是太“金贵”了,修起来特别贵。
咱们以前开的燃油车,车身结构相对简单,零部件也多,要是哪儿有个小剐小蹭,可能找个路边熟悉的修理厂,花个几百块钱就喷漆搞定了,甚至有些小毛病,动手能力强的车主自己都能解决。
但新能源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浑身上下都是高科技,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电子产品。
比如一个看着不起眼的大灯,里面可能就集成了智能驾驶的感应器和复杂的控制模块,一旦坏了,就得整个换掉,而且换的时候还得用专门的设备去匹配你这辆车的识别代码,这就导致你基本没什么选择,只能去品牌授权的4S店维修。
一个理赔员就举过例子,一辆车只是左前角的一个小雷达坏了,换一下就要两千五百多块钱,要是碰坏了跟智能驾驶有关的摄像头,换完之后还得花几百块钱做个“标定”,不然系统就没法正常工作。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计,导致哪怕是局部的一点小损伤,也得成套更换,维修成本自然就下不来了。
正是因为修起来贵,也改变了大家出险的习惯。
以前开个几万块钱的燃油车,不小心蹭掉一块漆,去修一下可能也就三五百块钱,很多人一想,为了这点钱去报保险,导致第二年保费上涨,不划算,干脆就自费修了或者干脆不管了。
现在开着二三十万的新能源车,随便一个小追尾,去4S店一问,报价可能就上万了。
车主心里的小算盘一打,自费这么一大笔钱太心疼了,还不如直接报保险处理。
这么想的人多了,新能源车的出险率自然就水涨船高。
有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的出险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而传统燃油车还不到百分之二十。
出险的多了,赔出去的钱自然也就多了。
另外,新能源车本身的一些设计特点,也无形中增加了出事的概率和维修的费用。
为了在底盘塞下巨大的电池组,同时保证车内空间,电动车普遍都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要宽一些。
车身宽了,在拥挤的城市道路、狭窄的老旧小区里穿行或者停车的时候,发生擦碰的风险就更高了。
而且,现在很多车为了追求好看和低风阻,都喜欢用那种一体式的车身线条和贯穿式的尾灯,看着确实很酷炫。
但这种设计的代价就是,一旦发生追尾,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碰撞,也很容易伤到后备厢的钣金和那根长长的尾灯,维修起来可就是一大笔钱。
所以在很多新能源车主聚集的停车场,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车的屁股上都带着点拳头大小的凹陷,像是某种“集体臀伤”,就是因为维修成本太高,车主索性就先不修了,带着伤跑。
听完了保险公司的难处,咱们再回到车主这边最关心的问题:就算新能源车整体风险高,可我是一个驾驶习惯非常好的司机,开车规规矩矩,一年到头别说出事故,连个违章都没有,凭什么我的保费也要跟着一起涨呢?
这个问题,就触及到了车险定价背后的一套复杂逻辑。
我们交的保费,并不是保险公司随便定的,它背后有一套精密的计算模型。
这套模型里,确实有一部分是跟你个人直接相关的,比如你过去几年有没有出过险,出过几次,这会影响一个叫“无赔款优待系数”的东西,你不出险,这个系数就会给你打折,出险多了,保费就会上涨。
但是,这仅仅是决定你保费的其中一个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保险公司在定价时,更看重的是“从车”这个维度,尤其是你开的这款车,也就是“车系”,在整个市场上的整体风险表现。
这就像上学的时候,你个人学习再好,每次都考全班第一,但如果你们这个班级的整体平均分在全校是倒数,那在学校领导眼里,你们整个班可能都会被贴上“差生班”的标签。
保险公司的大数据系统里,就汇集了全国所有同款车型的数据。
他们会分析,比如“某某品牌XX型号”这款车,在全国范围内,它的整体出险率高不高?
平均每次出险要赔多少钱?
如果因为这款车的设计问题、或者买这款车的车主群体普遍驾驶风格比较激进、或者有很多被用作网约车导致高强度使用等原因,使得这个车系的整体赔付率非常高,那么保险公司就会在系统里,把这个车系所有车辆的保费基础价格都往上调。
所以,即使你是一个完美的司机,但因为你开的恰好是这么一款被大数据标记为“高风险”的车型,你也难免要跟着“集体受罚”。
你优秀的个人驾驶记录,在庞大的、高风险的同车型群体数据面前,就像一滴水掉进了大海,被瞬间淹没了。
通俗点说,你其实是在为你那些素未谋面的、开着跟你同款车但到处惹事的“猪队友”们的事故买单。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好司机也“被涨价”的根本原因,听起来确实挺让人无奈的。
那这个让车主和保险公司都头疼的僵局,到底该怎么解开呢?
业内专家指出,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两个东西被“关在黑盒子里”了:一个是维修体系,另一个是车辆数据。
回想一下燃油车的时代,市场为什么能相对平衡?
因为那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车坏了,保险公司定完损,你可以选择去4S店修,也可以找家门口信得过的独立修理厂,甚至还可以用质量不错的副厂件或者拆车件。
因为存在竞争,保险公司为了控制成本,也会引导车主去性价比更高的地方维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市场比价机制,把维修价格控制在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但是现在,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特别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以及很多智能化的零部件,维修技术和定价权都高度集中在汽车厂家手里。
保险公司在理赔的时候,面对厂家授权店给出的那个高昂且唯一的维修方案和配件价格,几乎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照单全收。
成本降不下来,保费自然就很难降下去。
更关键的是数据这个“黑盒子”。
你的车其实最了解你的驾驶习惯,你是不是喜欢急加速、急刹车,你每天开多少公里,你的电池健康状况怎么样,这些都是评估一辆车真实风险最有效的数据。
但现在,这些关键数据都被汽车厂家牢牢掌握着,保险公司想看也看不到。
拿不到这些精准的数据,保险公司就没法对每个车主进行个性化的风险评估,没法真正区分出谁是好司机,谁是高风险司机。
没办法,他们只能采取一种“一刀切”的粗放模式,把保费定得高一些,用这种方式来覆盖掉那些未知的风险,确保自己不至于亏得太惨。
因此,要真正走出这个困境,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白盒化”。
一方面,需要汽车厂家牵头,在保证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把一些必要的车辆运行数据和维修数据向保险行业适度开放,让保险公司能够进行更精准的定价,真正做到让驾驶习惯好的车主享受到更低的保费。
另一方面,也需要逐步打破维修和配件的垄断,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售后维修体系,鼓励第三方维修企业参与进来,形成良性竞争。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理赔成本,让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减小,车主的保费负担减轻,最终形成一个车主、险企、主机厂多方共赢的局面,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