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百公里时速正面撞飞8吨重卡?A柱纹丝不动,气囊全开,门把手自动弹出——这画面一出,别说普通车友看傻了,连我这个常年摸车的老司机都倒吸一口凉气。2.6吨的SUV,真能把8吨的重卡“撞断头”? 更离谱的是,视频里那辆被撞得七零八落的卡车,方向盘上赫然印着“乘龙”车标,没打码、没模糊,清清楚楚。这一下,不只是理想在秀肌肉,更像是当众扇了对手一记耳光。这哪是安全测试?分明是一场没打招呼的“公开处刑”。
一、测试是真是假?技术之外,是底线问题
先说结论:测试本身可能符合技术流程,但传播方式严重越界。
理想很快回应,称测试由“中国汽研”第三方机构执行,过程合规,数据真实。中国汽研也站出来背书,说一切按标准来,没动手脚。听起来挺硬气,但各位车友,咱们开车的人最清楚——同样的路,不同车开出来感受天差地别;同样的测试,不同设定结果也能南辕北辙。
比如,理想i8是满电状态测试,电池包在底盘,增加了整车刚性,相当于自带“防撞梁”。而重卡呢?是空载还是满载?驾驶室是空的还是有人假人?撞击角度是正对质心,还是偏心冲击?这些细节,视频里一个没提。没有上下文的“高光片段”,就像只给你看短视频的高潮,却不说前面埋了多少伏笔。
我做过几款新能源车的测评,深知“测试剧本”有多重要。比如碰撞角度差5度,结果可能从“优秀”变成“勉强及格”。再比如,重卡驾驶室如果没做特殊加固(测试车常有这种处理),正面刚上一辆高强度笼式车身的SUV,确实可能“头重脚轻”往前倾。但这能代表所有乘龙卡车都不安全吗?显然不能。
所以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测”,而在于——你凭什么拿别人家的产品当垫脚石?
二、乘龙不是软柿子,背后站着“国家队”
这事最致命的地方,不是技术争议,而是对象选错了。
乘龙卡车,听着像民营品牌?错。它是东风柳汽旗下的主力重卡品牌,而东风柳汽,是东风汽车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东风集团是什么级别?中央直接管理的副部级央企,和一汽集团并列中国唯二的“副部级车企”。这种背景,别说理想,就是BBA来了也得客客气气。
更讽刺的是,乘龙官微直接开怼:“理想太假了”“接了大锅”“聪明人一眼看出假”。东风柳汽更是发了正式声明,定性为“严重侵权”,要成立专项组调查,保留法律追责权利。这已经不是公关口水战了,是国企的尊严被踩在脚底下摩擦。
我理解理想想突出i8的安全性,毕竟现在新能源车拼到最后,就是拼安全、拼智驾、拼用户信任。但你可以做假人测试、可以用标准障碍物、可以用无品牌重卡——为什么非要用带标的乘龙?还特写车标?
这就像你在朋友圈发健身照,非要拿朋友当垫脚凳,还打码都不打。换你是那个朋友,你能忍?
三、理想的安全,真有那么神?
抛开争议,咱们回到车本身。理想i8的安全设计,确实有料。
我试驾过理想L系列,对它的车身结构有直观感受。高强度钢+铝合金混合车身,A/B/C柱用的是热成型钢,屈服强度超过1500兆帕,相当于每平方厘米能扛住15吨的力。这种材料,一般只用在潜艇或军用车辆上。再加上电池包作为“底甲”,整体刚性确实强。
而且i8的气囊布置很“狠”:主副驾、侧气囊、侧气帘、中央气囊、远端气囊……一共9个,覆盖了几乎所有碰撞场景。测试中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弹出,这对事故后逃生至关重要。这些设计,不是炫技,是真正拿命换来的经验。
但问题来了:一辆家用SUV,有必要拿重卡做“人肉沙包”来证明自己吗?
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城市里躲电动车、是高速上防追尾、是雨天稳不稳。你搞个“撞飞重卡”的大片,看着热血,但和日常驾驶有几毛钱关系?过度营销,反而让人怀疑:是不是产品本身不够硬,才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博眼球?
四、用户怎么说?真实声音更值得听
我在车友群里做了个小调研,问大家怎么看这个测试。
一位开过理想ONE的老铁说:“我信理想的安全,但不信这视频。我家楼下就有乘龙快递车,跑了五年,撞过两次,司机都没事。哪有那么脆?”
另一位特斯拉车主调侃:“以前是‘牛顿棺材板压不住’,现在是‘理想一撞,卡车断头’。下次是不是要撞高铁?”
还有人一针见血:“理想以前总说自己被黑公关,现在自己成了别人的黑公关。”
这些声音未必专业,但反映了一个现实: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不再吃“唯结果论”的那一套。
你可以说我车安全,但请用权威数据、长期口碑、真实事故案例说话,而不是搞一场“特效大片”。
五、横向对比:理想i8 vs 蔚来ES8 vs 问界M9
咱们拿三款同级旗舰SUV比一比,看看安全这块,到底谁更“硬核”。
项目 理想i8 蔚来ES8 问界M9
车身高强度钢占比 75%以上(官方) 70%以上(官方) 暂无相关数据
热成型钢使用位置 A/B/C柱、门槛 A/B柱、前纵梁 需要进一步确认
气囊数量 9个 8个 10个
碰撞测试成绩 中汽研“顶级”(未公开完整报告) C-NCAP五星 C-NCAP五星
用户事故反馈 多起高速碰撞无伤亡案例 结构完整率高,维修成本高 暂无大规模事故数据
从数据看,三者差距不大。真正的差异不在纸面,而在理念。
蔚来坚持全域自研,连电池包都自己做,安全控制更闭环;问界背靠华为,智驾和主动安全是强项;理想则主打“家庭安全”,被动安全堆料足。但这次事件,让理想“安全代言人”的形象打了折扣——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做法太“冲”。
六、这场风波,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
汽车营销,拼创意没问题,但底线不能丢。
你可以请明星代言、可以搞极限挑战、可以做百万公里耐久测试——但不能把同行的产品当道具,还明着羞辱。
这不仅是商业伦理问题,更是行业生态问题。今天你撞乘龙,明天别人撞比亚迪,后天撞小鹏……整个行业还怎么良性竞争?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难如登天。 理想花了五年建立的“家庭安全”人设,可能因为这一条视频,被贴上“虚假宣传”“碰瓷营销”的标签。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好车,不需要靠“撞断头”来证明自己。它应该在每一天的通勤中,让家人坐得安心;在每一次变道时,让驾驶者信心十足;在意外来临时,成为真正的“移动堡垒”。
七、未来会怎样?法律与舆论的双重审判
目前看,这事大概率会走向法律程序。东风柳汽不是小公司,有资源、有底气打官司。如果理想无法提供完整、透明的测试数据,尤其是乘龙卡车的具体型号、载重状态、碰撞参数等,“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的帽子,恐怕摘不掉。
而对消费者来说,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车企之间的竞争,回归产品本身。
你可以卷续航、卷智驾、卷舒适性,但别卷“谁撞谁更惨”。汽车不是角斗士,安全也不是用来表演的。
最后问大家几个问题:
你觉得理想这次是“技术自信”还是“营销越界”?
如果是你,你会因为这个测试更信任i8,还是更怀疑它?
车企做安全宣传,边界到底在哪?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老铁,送理想i8的车模一套(非官方,自费买的,图个乐)。
顺便说个花絮:我原本约了理想i8的深度试驾,就在这事发酵后,对方临时取消了安排……你说巧不巧?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