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智能网联新能源车产业链:冲刺3000亿背后的用车与修车日常
一到夏天,青岛这边的汽修店就热闹得很。老李头前阵子刚把自家那台油改电的小面包开去保养,进门还嚷嚷:“你们这新出的纯电货拉拉,到底能跑多远?我上次差点没憋死在环湾路!”师傅抬头笑了笑,说现在都讲智能化、网联化,你要是用上那种带远程监控的APP,早知道哪儿有充电桩了。
其实这些年,青岛汽车圈里变化真不小。原来咱只听说什么一汽解放、五菱啥的造整车,现在连奇瑞也成了新能源汽车的大户。今年1-5月据说全市出了39万多辆新车,其中新能源就占16万辆出头。群里有人发过段子,说以前“加油站排队”,现在“充电桩抢座”,都快成生活日常了。
记得去年年底,我陪表弟去即墨看他的新工作。他在一家专做动力总成的小厂搞质检,据他说,这两年工厂订单翻着倍地涨,新上的生产线主攻固态电池和智能座舱。他给我看了一块20Ah(安时)的硫化物全固态样品,还挺沉,一块巴掌大,“这是试产线出来的,一个月能做十片。”他说。这玩意儿比起普通锂离子更安全,就是成本高点——维修师傅私下聊起来也说,这种新型材料坏起来可不是换个壳那么简单,有时候一个传感器报错,全套系统都得查半天。
话题扯回来,今年青岛市定下目标,到2027年整个汽车产业链要干到3000亿产值、130万辆整车出厂,而且新能源比例超过四成。我朋友圈里不少搞零部件供应的小老板,都琢磨着再招几个人手。有个平度老乡吐槽,他们镇上的传动轴工厂今年已经第三次扩建,还特意请来上海那边懂自动驾驶模块的人教技术。“别以为我们只是拧螺丝,现在光一个底盘,就塞进去七八种电子元件。”
有意思的是,即墨那个汽车产业新城最近半年数据也出来了:传统燃油车型还是主力,但新能源汽车增速猛,今年已经占到20%多。一位奇瑞销售顺嘴提过,他们家新能源和燃油共线生产,其实对工人要求挺高,经常遇见装配细节小失误,比如混动车型刹车回馈调校没跟上节奏,新司机开起来总觉得踩空脚。这些事只有亲身体验才明白,不像网上吹得那么玄乎。
前阵子微信群又讨论起商用微卡换代问题。一汽解放正在推纯电微卡项目,把海隆旧厂房翻修后,两条线同时走燃油和纯电,小道消息是以后会让司机自己选动力类型。不过老司机们私下议论,“拉重货还是柴油香,那些标榜长续航的轻卡,上高速冬天掉格太快。”不过年轻人倒愿意尝鲜,说城市配送限行越来越严,不转型不行啊。
再说零部件这一块,以前谁关注什么动力管理单元、电驱桥?现在平度那片几十家企业扎堆,每个月都有供需对接会。据说今年五月份一次大会现场就谈妥三十多个合作订单,还有外地企业专门跑来蹭饭局。有朋友透露,有家泰达公司的齿轮箱设计因为优化减重,被某品牌选中量产,但实际装配后用户反馈噪音大,只好返工调整——这种幕后故事外人很少知道,其实挺考验本地工程师应变能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宁德时代悄悄在青岛注册两家公司,要搞换电站、电池租赁啥的新业务。有邻居打趣:“以后买不起整台,也许能先租俩‘大号充宝’回来顶着。”不过政策层面动作更密集,据表弟讲,他公司每季度都会被叫去参加技术升级培训,一方面学怎么填补芯片短板,一方面研究怎么把C-V2X联网方案嵌进现有平台。歌尔微电子那些深耕半导体领域的大佬,也开始帮忙开发交互模组,让本地乘用车型支持更多智慧功能——比如语音唤醒空调、小程序控制氛围灯之类,看似花哨,用习惯之后倒真方便很多,就是偶尔系统抽风,需要断一下12V保险才能复位,也是醉了……
道路开放也是近几年才流行开的事,现在121条路线覆盖城区各角落,有段时间甚至看到无人驾驶样测车辆晃晃悠悠钻胡同,把遛弯的大爷吓了一跳。“这是哪个单位瞎鼓捣?”有人问。我心想,这就是未来呗!
至于出口生意,我认识的一位二手贸易老板去年年底刚签下一批KD散件合同,他解释所谓KD就是把零部件拆分运出去,到国外拼装省关税。这活以前都是南方厂家干,如今奇瑞等北方基地也卷进来了,还计划扩建10万套产能。不少物流司机反映,自从出口量暴涨之后,加班熬夜送货已然习惯,“挣辛苦钱呗”。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上周末隔壁老王家的小SUV趴窝路边,他打电话喊我过去搭把手。一查,是主驾侧安全气囊故障灯亮,本以为又是哪根插头松动,可拆下来发现是最新OTA升级导致通讯异常,只好预约4S刷软件解决。这类“软故障”以前可没有,以后估计还会碰见更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