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让人看了猛地往后靠的新闻,是关于造车新势力的亏损。别说翻财报了,就连路人都听到风声,说造车企业亏得惊天动地。最炸眼的数字,是某家新势力去年全年亏了超200亿人民币。200亿,什么概念呢?按国产惊悚文艺片的算法,差不多等于这家公司每天烧掉5000多万。这哪是卖车啊,这不就是在搞慈善吗?大家都在问,这样还能撑多久?难道造车新势力真是“只会赔钱的无底洞”?
这事看起来确实吓人,但我们慢慢捋一下。这么亏钱,到底是因为行业内卷太狠,还是企业自己跑偏了?或者其实没看上去那么危险?
先说数据。造车新势力叫苦连天的理由,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钱。钱从哪来,怎么花,最后剩下多少,这是绕不过去的账。我们看一家车企的经营情况,通常会盯着几个核心指标:销量、营收、毛利、净利润。销量是最直观的,卖出多少车决定了基本盘;营收是车企的进项,毛利反映产品定价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净利润就更关键了——这才是赚到手的钱。
好,那回到刚才那家亏了200亿的企业。拆开数据一看,去年它大概卖了12万辆车,单车均价30万左右,营收接近400亿。听起来还不错吧?毕竟12万辆已经能算中规中矩的规模了,营收看起来也挺有样子。但是毛利率只有个位数,净利润压根就不存在,全是亏损。更刺眼的,是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光研发一项就花了超过百亿,要知道,一些传统车企全年研发投入也差不多这个数。销售费用呢?更夸张,超过营收的20%。一车卖出去,补贴、推广、渠道投入加一起,基本就没利润了。别说赚钱了,卖一辆赔一辆。
我们换个角度,看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是不是也这样。传统车企的毛利率一般在10%-20%之间,净利润率可能只有5%左右。外资品牌,比如BBA(奔驰、宝马、奥迪),毛利率能到20%甚至更高,但那是建立在品牌溢价和规模效应上的。再看造车新势力,它们的毛利率基本在个位数徘徊,甚至有时候是负的——这不是拿命拼吗?但事情也没那么简单。传统车企的研发投入比例通常在5%-10%之间,而造车新势力经常超过20%。传统车企的销售费用率一般在10%左右,新势力则高得多。看着像是“乱花钱”,但其实和行业阶段有关。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问题了——这些钱到底是乱花的,还是在抓机会?先看研发。造车新势力最大的卖点就是智能化、电动化,这些都靠技术堆出来。续航、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从硬件到软件,哪样不要烧钱?传统车企很多技术是从燃油车时代积累来的,摊销掉了,而新势力从零起步,只能自己砸钱研发。但好处是,技术搞定了,就是门槛。比如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整车OTA升级,这些都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再看销售。造车新势力的车大多是电动车,补贴已经退得差不多了,价格战打得又狠,如果不拼推广、不贴补渠道,用户可能根本不知道、有兴趣也够不着。这跟传统车企不一样,后者的品牌和渠道已经铺了几十年,自带流量,新势力只能用钱砸出存在感。
当然,砸钱也分有计划和没计划的。刚才提到的那家亏200亿的企业,其实账上还有几百亿现金储备,融资能力也不错。这说明它在做“战略性亏损”——用亏损换市场份额、换技术积累、换品牌认知。说白了,这是在赌未来。赌对了,熬过这个阶段,接下来就是盈利周期;赌输了,钱烧光了,市场没开起来,那就是一场豪赌。拉开行业看,其他新势力、合资品牌、甚至传统车企,其实也在经历类似的局面,只不过差异在于谁亏得多、谁亏得少。这不是某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天花板还没摸清楚。
那么问题来了,造车新势力亏成这样,靠谱吗?答案是不在于它亏多少,而在于它接下来能不能从亏损到盈利。新势力的优势在于轻资产、快迭代,但劣势是抗风险能力不足。传统车企的优势是基础扎实,抗风险能力强,但劣势是转型慢。谁能最终跑出来,还得看谁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所以,表面上看,亏损确实挺吓人。但再仔细拆解,就发现这不是无底洞,而是行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有些亏,是为了积累;有些亏,是为了开路。新势力们的账看着难受,但不全是无序的烧钱。更重要的,是看它们这些投入的方向对不对、节奏稳不稳。
归根到底,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变了。无论新势力还是老巨头,都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方式。亏损背后,是行业在找新的平衡点。看数据的时候别光盯着眼前的数字,还得看企业的路径选择。如果方向对了、执行力够强,这些“吓人”的数字,未必是坏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