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等人,现在的市场环境对吉利汽车而言,已经没有容错的空间了。”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在2025年5月的业绩发布会上,用这句话道出了集团推动极氪私有化退市的紧迫性。短短一年前,极氪刚以“最快美股上市车企”的光环登陆纽交所,如今却迅速回归吉利怀抱,背后是吉利控股集团一场关乎未来生存的战略大整合——从“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分散布局,转向“回归一个吉利”的聚力攻坚。
一、整合动因:效率与协同的双重突围
1. 破解“小而散”困局
过去十年,吉利通过多品牌策略覆盖不同细分市场,但内部资源分散、定位重叠的问题逐渐凸显。桂生悦坦言,品牌矩阵“散而乱”导致重复投入,在激烈竞争中难以形成合力。2024年9月《台州宣言》的发布,标志着吉利战略转向“聚焦主业、集约发展”,要求各板块减少资源浪费,优化配置。
2. 扫除协同障碍
极氪与吉利汽车作为独立上市公司,整合中暴露两大痛点:
- 沟通成本高:每项协同需经双方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流程冗长;
- 利益不一致:不同激励机制下,团队各自争取资源倾斜,削弱整合效果。
私有化成为“最彻底的解决方案”,通过股权与组织合并,从根源上统一目标。
二、整合路径:架构重组与资源聚合
1. 管理层重塑,明确权责
- 安聪慧升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其主导的SEA浩瀚架构将成为技术协同核心;
- 淦家阅统管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下设“银河”与“极氪科技”两大事业群,兼顾差异化与协同;
- 李东辉转任控股副董事长,专注资本运作与国际化合作。
2. 研发与采购的深度协同
- 智能驾驶、座舱等核心技术部门从品牌独立研发转为集团统筹,例如极氪智驾团队与吉利研究院合并为“重庆千里智驾”,集中3000人技术力量;
- 联合采购预计年省数十亿元,2024年已额外节省超预算几十亿元;
- 技术共享提速:浩瀚架构、三电系统向全品牌开放,研发效率可提升30%。
三、整合红利:降本增效与业绩跃升
1. 财务指标显著优化
- 极氪与领克合并后,单台费用降超20%,销量同比增21%;
- 2025年Q1极氪扭亏为盈,净利润达5.1亿元(去年同期亏5.4亿),Q2毛利率再攀升至20.6%;
- 吉利汽车管理费用同比降14.7%,营销费用降7.8%。
2. 销量与品牌定位双突破
- 2025年上半年吉利汽车销量140.9万辆,新能源占比51.4%,同比增126%;
- 品牌矩阵清晰化:
- 极氪:全球豪华科技(例:极氪9X旗舰SUV);
- 领克:新能源高端市场(例:领克10 EM-P);
- 银河:主流高价值(银河星耀6等4款新车将发布)。
四、未来图景:技术全球化与资本新布局
1. 技术输出与国际拓展
- 统一补能网络与售后体系,用户充电焦虑可降50%;
- 轻资产出海:在越南、印尼建KD工厂,银河E5已在马来西亚新能源市场蝉联销冠。
2. 资本市场的长期视野
私有化并非收缩国际化,李书福强调“保持与国际资本市场合作”。分析认为,未来可能以集团整体上市再拓资本空间,而当前极氪股东多数选择换股,共享整合后增长红利。
结语:一场关乎“生死时速”的聚力之战
从美股退市到融入“一个吉利”,极氪的回归不仅是资本结构的调整,更是中国车企从规模扩张向集约创新转型的缩影。随着技术共享降本数十亿、全球化布局加速,吉利正以“攥紧拳头”的姿态,向“全球智能电动巨头”的目标全速进发。正如桂生悦所言:“整合没有容错空间,但每一步都通向更卓越的协同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