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工信部的操作,把不少围观群众的眼睛都拉过来了,你说是吧。
一份名单,一阵骚动,大家伙基本都盯着L3这标识,就跟看新晋偶像出道那味。
L3到底有啥魔力?放在一般人眼里,就一句话——自动驾驶的分水岭。
不是说你坐在车里发呆不管了,但在某些场合(比方说高速,限速路段),车是真的能自己搞定绝大多数活儿。
你以前学车,师傅告诉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准备上紧发条。
L3这一上场,呃,就像是车突然有了“自理能力”。
出事了?不是全算驾驶员头上,责任这锅转由车企背。
不得不说,这一改,买车体验都变味儿了。
被点名的名单里,华为算是头牌选手。
没办法,谁叫它家“五界”系列,直接占了榜单三席,强势如猛虎下山。
有种“全明星队”的既视感——问界、智界、享界仨兄弟一起过招。
尊界、尚界还没上市,就像两个蓄势待发的预备役,后劲十足。
华为自己并不造车,有点像幕后军师,主导设计、技术注入,风头却比车企还大。
有人调侃,论科技圈“主演”,华为绝对是那种不露脸也能刷屏的存在。
再来就是赛力斯,大家都认识吧。
这次也是入围最多的牌子,直接把十一张测试牌照攥在手里,妥妥地玩起团战。
问界M9、M8、新款M7全都进了名单,配置全是搭载华为的ADS智能驾驶系统。
这里讲点硬核的,你别嫌我啰嗦:192线激光雷达、加一堆摄像头、再加毫米波雷达——原谅我,这三件套一摆,车直接变成“千里眼”。
250米的探测距离,谁家人眼能比?不吹不黑,晚上走夜路都带安全感。
你要是跟传统车比,真不是一个量级。
有点像拿放大镜和航天望远镜比“谁能看得远”。
没完呢。
除了赛力斯一马当先,还有奇瑞、北汽、长安、东风这些,集体抱团刷屏。
有的是上了华为智能座舱,有的是用了智能底盘,甚至干脆整套方案打包走人——直接换“华为芯”。
这阵仗,像极了以前手机圈谁也绕不开“芯片那道坎”,现在汽车变成了拼系统、比算法,各家都奔着“智能化+安全”两大命题。
说大实话,能有这名单,华为功劳一点都不小。
智能驾驶这事,后端系统很讲究。
华为ADS 4.0,已经通过高速L3认证,感知-决策全流程升级,这下遇到“前方突然杀出一辆电瓶车”,系统也能第一时间做出应对。
更绝的是,华为还拉上了保险巨头,平安直接给车企兜底,理赔方便,合规风险也降了。
像这种“技术+保险双保险”,你说其他品牌不眼红?
保险这事,其实是很多人买智能车最大顾虑。
毕竟再聪明的系统,偶尔也会撞上“意外之神”。
华为这举动算下了不少人的心病。
你以为华为就只搞零件供应?那你还真小瞧了它。
它家那模式,叫“智选车”,主导从外壳到软件全链条,车企主要负责配合。
这种合作堪比“主厨+副厨”,主料、配料一道全操盘。
远比单纯拼装简便,就像手机厂商直接用华为通信芯片+定制系统,体验自然会更浑然一体。
很多人不懂汽车“系统集成感”,简单说就是不怕东拼西凑,出错点更少,升级也快。
这波玩法明显“遥遥领先”了半个档次。
有网友说,车企和华为合作,相当于有了自己的“最强外挂”。
不得不佩服的是,华为是全栈自研,所有关键零部件、系统、平台都掌握在手里。
芯片自己造、激光雷达自己攻、操作系统亲自写,云端训练平台都一手抓。
甚至连地图测绘资质都不求人,这可以让地图更新速度跟得上实际路况。
你想想国内能做到这样的,有几家?几乎没有。
大家都知道,在智能硬件领域,“自研”最费钱费时间,有条件做到全流程“一条龙”的,多少沾点“执着”属性。
华为这种“既要技术控、又要掌控风险”,就像是汽车智能化进程的全能型选手。
可讲技术归技术,说实话,大多数车主更心疼的是“日常养车账本”。
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听着先进,但一提到保养,普通人马上联想到“天价维修费”。
至今为止,官方还没晒出全套L3车型的保养明细,多少让人有点“等消息”的心态。
不过,作为参考,问界M7、M9之类的增程或纯电车型,因没有传统发动机部件,诸如换机油、机滤这些“老三样”都省了,保养主要是三电系统、空气滤芯、刹车等,一次常规检查300到600元间,跟同级燃油车比,确实省了一笔。
这不,新能源车最打动人心的还是用车成本。
不是油价越涨,越觉得“插电就是省钱王”。
但新问题也不是没有。
智能驾驶系统配套硬件——像高精激光雷达、摄像头,这些家伙一旦遇上点小碰撞、进水,维修费可不低。
几千、上万,都是基本盘。
好在华为搭档保险公司出了“专项责任险”,核心传感器这些关键部件理赔直接通道,一下让人吃了颗定心丸。
同时4年或10万公里质保,大零件小部件齐头并进,用户体验的“舒心指数”确实提升。
如果你是注重长期使用体验的人,肯定在意这事。
没人喜欢买个智能车,又被“服务体系”坑到头皮发麻。
聊到这里,不妨对传统燃油车做个对比。
拿2010年那款比亚迪L3当样本,那可是“年代久远”,保养一次就两三百,油费一万起步。
动不动就觉得开车是比拼“油耗耐力”。
而问界M7那批增程车,日常通勤用电,1公里低于0.1元。
要是开长途,用油,综合油耗大概在6升上下。
这样的账一算,前期买车钱可能略高,但后续各种开销都透明。
保险也跟着智能驾驶责任变清晰,相较传统车,反而更容易掌控风险。
关键是,L3自动驾驶让高速跑长途像开挂一样减轻疲劳,“时间精力”这种看不见的便利往往才是最终加分项。
如果你是往返频繁的一族,这些感受绝对真实。
当然,不是说华为的方向就无懈可击。
行业内幕都知道:自动驾驶只是门槛,驶入L3赛道,也意味着未来挑战更多。
事故只要发生,责任边界、法规完善还要继续磨合。
但现阶段,工信部一纸名单,相当于给了华为官方“背书”:实打实的技术,实打实的产品力。
余承东从前老被调侃“遥遥领先”,搞得网友一半调侃一半质疑。
但这次数据、名单都在这摆着,华为是真“嘴炮收手,用实力说话”。
你要真较真,那就是“起跑线领头”再被官方认证,这还不叫“抢跑”?
市场其实就是这样,技术能落地才是硬通货。
不然光有天花板,没人买单也是空谈。
华为这一套打法,算是顺应了智能汽车最核心的升级风潮。
你看周围伙伴,谁不是在按部就班追赶。
反而华为选择“全栈自主”加“合作共赢”,直接把行业变成“技术+服务”的新格局。
从前车圈玩的是“谁有大厂资源谁硬”,现在成了比拼“谁家智能化深度高谁抢眼”。
咱们普通人关心的,还不就是用车安全、养车省心,升级体验嘛。
说到底,L3只是新一轮的起点,而且伴随政策、技术的迭代,谁能稳站头牌,还真不好说,毕竟未来该有多少“超车”机会谁知道呢。
但至少这个阶段,华为已经用实际行动和数字证明了自己的“遥遥领先”。
那句之前被调侃无数次的口号,这回终于成了现实照进名单本身。
不靠炒作,不靠吹嘘,用事实打脸质疑,也算汽车圈的一道标杆。
车圈未来会怎样?你怎么看华为的这波“遥遥领先”,认为L3能否成智能驾驶的全民爆款?欢迎留言,说说你的见解。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