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9月起实施新国标,限速背后是生计困局

2025年9月1日,当电动自行车新国标(GB 17761—2024)的强制性条款如期而至,一场关于城市交通安全的宏大叙事,却在千万外卖骑手的日常生计中,撕开了一道触目惊心的裂缝。这不仅仅是车辆技术参数的冰冷升级,更是将他们推向“隐形贫困”边缘的残酷现实。限速25公里/小时、强制北斗定位、专用号牌管理——这些看似合理的规定,正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重塑着他们的工作模式与收入结构,暴露出城市治理在追求安全与保障民生之间,那道难以逾越的深渊。
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后将正式发布,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

新国标的初衷,无疑是高尚的:遏制超速、杜绝非法改装,从而减少交通事故,提升公共安全。然而,对于那些以“速度”为核心生产力的外卖骑手而言,这道“安全屏障”却成了“生计鸿沟”。广州地区的数据已然敲响警钟:限速实施后,骑手日均收入骤降30%-40%。这并非耸人听闻的数字,而是血淋淋的现实。为了弥补这巨大的收入缺口,骑手们被迫将工作时长从原先的8-10小时延长至12小时甚至更久,以“时间换金钱”。这种透支健康的模式,不仅加剧了疲劳驾驶的风险,更讽刺的是,它可能将部分骑手逼向绝境,铤而走险地非法改装车辆以规避限速,反而制造出新的安全隐患,形成一个令人绝望的恶性循环。政策的善意与实际执行的残酷,在此刻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揭示了在追求宏大安全目标时,对特定群体生计的“误伤”是何等沉重。
街头电动车和摩托车停放区

新国标及其配套管理办法,如广州的专用号牌和强制北斗定位,对外卖骑手的职业安全保障和平台责任认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专用号牌的推行,固然有助于规范行业管理,但其背后隐藏的车辆更新成本、潜在的驾照考取(若未来推广电轻摩),以及更严格的合规监管,都直接转化为骑手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令人担忧的是,北斗定位模块的强制安装,本意是提升安全管理,却也为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算法考核”工具。上海交管部门的“快递外卖行业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骑手、站点、企业进行安全等级评定并与从业资格挂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实了平台责任,但我们必须警惕其异化为对骑手的过度“数字监控”,进一步加剧“算法剥削”的风险。此外,现有工伤保险政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覆盖仍存在巨大漏洞,平台往往通过购买商业险来规避直接劳动关系认定,导致骑手在发生事故后维权艰难,这与新国标提升安全的目标形成了令人不安的反差。安全,不应仅仅是技术参数的达标,更应是劳动者权益的全面保障。
专用号牌电动自行车新车登记上牌流程指南

面对新国标带来的深层冲击,外卖平台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其商业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功夫。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在试点区域延长配送时限、取消“最严算法”改用“取中模式”、上线“防疲劳机制”,这些固然是进步,但远不足以解决核心问题。平台应彻底优化派单算法,将新国标下的合理配送时间、实时路况、极端天气等客观因素全面纳入考量,并大幅提升配送单价,确保骑手在合规速度下也能获得体面且可持续的收入。这不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行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同时,政府部门应借鉴德国等欧洲国家在劳动保障方面的经验,推动建立更完善、更普惠的骑手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国标下的安全风险与职业保障紧密结合,确保骑手在任何工作状态下都能获得充分保障。此外,通过政府、平台、行业协会多方联动,探索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业集体谈判机制,赋予骑手在规则制定中更多话语权,是实现平台责任与骑手权益真正平衡的关键。

新国标的落地,是城市交通文明进步的必然,但其成功与否,最终将取决于能否在技术进步中融入深厚的人文关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标准的提升绝不能以牺牲基层劳动者的基本生存为代价。一个真正安全、健康的城市,不仅没有超速的风险,更不应有“隐形贫困”的阴影。安全与生计,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双翼,它们必须协同并进,共同承载着千万劳动者的尊严与希望。否则,我们所构建的“安全”,不过是建立在他人苦难之上的空中楼阁,终将轰然倒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