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响,微信群全炸了。
有人还没睁开眼,已经开始在群里贴工信部新规,配文一行大字:“兄弟们,新能源车还敢买吗?”
我赶紧刷了刷新闻,单踏板制动要被收拾,电池必须“不起火、不爆炸”,智能驾驶再也不能满大街自称“自动驾驶”。
一时间,车圈的段子手和技术男都出来聊人生了。
昨天还在玩的,就是今天的“违规操作”——谁说科技圈没有魔幻现实主义?
要说单踏板,几年前电动车刚火那会儿,身边朋友还在疯狂安利,说什么“松油门自动刹,老人都能开”。
可真到高峰期,前面一个行人突然窜出来,脚底下那点“科技感”,一下就变成了“紧张感”。
我有个同学,去年春节回老家,开着电动车带全家去赶年集,结果单踏板溜进了路边摊,场面直接变成大型春晚。
现在国家下场定规矩,一脚踏板刹到底,谁还敢在家门口练漂移。
说到底,技术归技术,命还是自己的。
欧美那套“老司机专属体验”,在中国路上就是个玄学。
你看,国内电车普及速度快得离谱,老少通吃,谁敢保证一车一风格?
政策管得细,厂商心里急。
有人说工信部这回动真格,是不是要卡死创新?
我反倒觉得,这事儿跟小时候玩弹珠一样,边界清楚了,大家才敢放开手脚。
安全感不能靠“彩蛋”,还是得靠规矩。
电池安全新标这事,真不是杞人忧天。
前阵子有新闻,某品牌电车地下车库自燃,连烧三辆,画面惨烈。
小区微信群炸了,大家都在问物业:“以后谁还敢买电车?”
有意思的是,车企发声明总爱说“极端个案”,可数据摆在那儿,2023年全国电动车起火事故同比上涨12%。
这回工信部拍了桌子,车厂要想卖车,先把电池搞安全。
想靠“低价高配”糊弄市场?
没门。
用户要的不是热搜,是安稳睡觉的资格。
至于智能驾驶,前两年真火。
广告说得天花乱坠,自动变道、自动跟车,恨不得连回家都不用自己动手。
可现实没那么美好。
有回北京五环堵车,旁边一辆“自动驾驶”车,突然来了个急刹,司机猛地一拍方向盘,表情堪比世界杯进球。
现在工信部出面,谁还敢随便“自动”?
“智能辅助驾驶”成了新说法,功能不能乱吹牛。
你要是还想体验科幻片,那只能等下一个十年。
新规一出,车企工程师朋友圈集体沉默。
我认识的一个,凌晨发了条朋友圈:“又要开会了,今晚不回家。”
政策出来,技术人最先遭殃。
有人说卷,卷到最后卷自己。
可这不也正是行业升级的信号?
淘汰赛才刚开场,谁能熬到最后,谁才是真本事。
说说最近火得出圈的荣威M7 DMH。
8.58万起步,配置直接拉满。
朋友圈里有人发试驾视频,特写镜头给到160公里纯电续航,综合能跑2000公里。
家用、通勤、周末带娃自驾游,统统拿下。
内饰翻新,屏幕大得能当家庭影院,操作简单到连家里大爷都能用。
颜色选得花,设计师说是“复古撞东方”,网友调侃:“有点像小时候电视机上的年画。”
这车一出来,直接让家轿市场多了点人情味。
有人问,这次新规会不会让新能源车市更难混?
其实不光是政策收紧,更像一场行业洗牌。
以前谁都想着“趁早捞一票”,现在没两把刷子,根本混不下去。
你看那些年头的特斯拉、小鹏,各种“刹车失灵”“自动驾驶溜车”,舆情一波接一波。
政策每收一回口,市场就得重新洗一次牌。
其实,买车这事儿,跟考驾照差不多。
有人等新国标,有人赶紧上车。
左手是监管的铁拳,右手是厂家“真香”诱惑。
真要说清楚什么时候最合适?
没人能拍着胸脯保证。
毕竟,生活没剧本,谁也猜不到下一个爆点会落在哪儿。
你说现在买车,是不是得看天吃饭?
不如回归生活本身。
买得好,图个安稳;踩坑了,也算见了世面。
反正政策和技术天天更新,谁都别想永远站在风口。
说到这儿,想起那年国足输球后教练的表情。
焦灼、无奈、还有点小幽默。
新能源车市也是一样,谁都想赢,但没人敢保证不翻车。
倒不如放轻松点,买车试车都是人生体验。
下次工信部再来一记重锤,咱们还能边吃瓜边吐槽:“历史,又被我们见证了。”
各位,新能源圈的瓜吃够没?
留言区见,别光围观,咱们一块聊聊——你家楼下还有人敢开自动驾驶的车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