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交付量高达41039辆,创始人累计增持超6亿港币,零跑股价大涨

4月交付量高达41039辆,创始人累计增持超6亿港币,零跑股价大涨-有驾

有时候,数字远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比如0.92万辆,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却暗藏玄机,让整个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瞬间炸开了锅。这个成绩并不是来自传统豪门车企,而是一直以“闷声发大财”姿态默默蓄力的零跑汽车。一周交付0.92万辆,不仅代表了新势力排行榜的第一位,更是在全品牌交付量竞争中跻身前五。而这一切,仅仅是他们诸多“高光时刻”中的一部分罢了。显然,这家曾经不起眼的车企,正用势如破竹的姿态撬动市场的注意力。

所有人都在问:零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不仅销量蹿升,创始人朱江明更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加注企业。6,809,600股股票、3亿港币的增持,让人不禁怀疑,他到底是赌上了全部家当,还是看到了其他人看不到的大趋势?

4月交付量高达41039辆,创始人累计增持超6亿港币,零跑股价大涨-有驾

事例回顾

今天的零跑汽车,其实最初并不为大众熟知。大众讲讲家常,总爱把新能源汽车市场比喻成一个江湖,特斯拉如同盘踞的“东邪”,传统豪强们各自占山为王,而中间,还有一众新势力“群狼群舞”。这些年间,蔚来、理想、小鹏等品牌杀出重围,个个手握“独门秘籍”,但零跑却选择了一条“积跬步而至千里”的低调路子。

4月交付量高达41039辆,创始人累计增持超6亿港币,零跑股价大涨-有驾

时间倒回几年前,那会儿零跑的月交付量最多只有可怜兮兮的三千台。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并没有急着打价格战,更没有疯狂砸广告,而是脚踏实地地把钱用在刀刃上。一边把资金压在核心技术研发上,一边苦心研究如何优化成本结构。曾经有人讽刺朱江明,说他“不务正业”搞芯片,还满脸诚恳地宣扬“全域自研”的伟大目标,大多数人都当笑话听了。可现如今,这份坚持在销量数据上狠狠甩了那些冷眼旁观者一记耳光。

2023年4月,零跑单月交付量高达41039台,连续数月稳居新势力第一,甚至跻身全品牌销量前列。别的小品牌还在为冲刺一万台月交付量绞尽脑汁时,零跑已经杀到了令人咋舌的三万、四万台的数据,更不要说仅用16天就完成了一万台新车B10的整车下线。

4月交付量高达41039辆,创始人累计增持超6亿港币,零跑股价大涨-有驾

或许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再看看资本市场的表现。5月初,零跑股价突破了每股59港币,历史性站上了790亿港币的顶点。而造成这一爆发的导火索,正是创始人朱江明的不间断增持。要说,仅仅是为了给市场传递信心,未免太流于表面。更深层次的逻辑,怕是朱自己也很清楚:技术砸钱如流水,但烧钱带来的回报远比想象中丰厚。

4月交付量高达41039辆,创始人累计增持超6亿港币,零跑股价大涨-有驾

撇开那些数字,零跑的成功看上去似乎顺理成章,但其实更像是顺流而上的险中取胜。通过一系列分析,不难发现这个新势力品牌的三板斧着实够狠。

表面上零跑的销量节节攀升,似乎市场红利说什么都得分他一杯羹。但背后的问题也不少。交付量上来了,品牌影响力却没跟上。这和特斯拉那种自带“光环效应”的高手真没法比,这就意味着,零跑需要在产品价格之外,用“性价比”硬砸用户认可。他们瞄准的方向,是“技术权利平等”,简单就是把曾经只有高端品牌敢用的配置,比如激光雷达、最新座舱芯片等放在平价车型上卖,实打实地搅了这潭水。

4月交付量高达41039辆,创始人累计增持超6亿港币,零跑股价大涨-有驾

意外的是,这条路走得也并非全是康庄大道。表面上看零跑凭“激光雷达+长续航”引发市场买单,但紧绷的成本控制却让企业在供应链上显得更为吃紧。要知道,当芯片、大宗材料价格波动时,谁也无法独善其身。这样的困境放在中长期内,零跑能否抗住成本压力,还需打问号。

再说市场分歧。尽管零跑主打“平等技术”思路犀利,但这种策略同样容易将自己陷入一个定位尴尬的境地。产品再优质,若被标上“廉价替代品”的标签,消费者偏好的高端心态也很难对品牌产生长远忠诚。特别是海外市场的扩张布局,零跑已经杀到了欧洲、中东、非洲这些国际重量级市场,但毕竟是刚起步,还需与扎根多年的老对手们打消耗战,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4月交付量高达41039辆,创始人累计增持超6亿港币,零跑股价大涨-有驾

回顾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这样的突破背后少不了政策和体系性优势的“助攻”。近年来,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的大势已经不容置疑,但中国市场能够涌现出大批本土新能源车企,还得归功于产业链优势的布局和规划。就在十年之前,这批企业甚至还被人嘲笑是缴不出技术“学费”的学徒。

以零跑为例,他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技术全域自主研发,其底气就在于政策的支持和行业资源的倾斜。制造到交付,从材料到技术,中国车企拥有着全球最密集、最完整的供应链,其中长期积攒下的人才红利、技术储备才是形成壁垒的“独门秘籍”。值得一提的是,哪怕是在海外市场扩张问题上,零跑依然通过选择本地化方式取得一定先机,类似早年华为“建工厂、筑生态”的路径。

这也并非中国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宠溺,而是一种有序博弈和反复锤炼的结果。那些没有熬过早期烈火烹油的对手早已被清洗,留下的是这批敢于砸钱、敢于坚定投入的企业。

从销量到资本表现,零跑的成功看着风光,但放在这个快速更迭行业里却隐含着巨大挑战。有人评论说,零跑的打法像极了电动车市场里的“鲶鱼”: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操作,把整个生态撬动,让传统车企对“低价高配”充满忌惮,新势力同行们也得步步为营,不敢掉以轻心。

但要说前路会一帆风顺,那不现实。消费市场瞬息万变,尤其在新能源风口站得越高,风险和压力也越大。有资深业内人士坦言,零跑未来如果能继续坐稳自主研发的牌桌,把“技术平权”这个梗玩到底,那或许会改变整个新能源行业的竞争风向。否则,稍有松懈,也可能瞬间泯然于众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