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这事儿发生在英国,主角是中国的新能源电动车,尤其是比亚迪。
简单来说,就是英国方面想了个法子,试图用政策来限制中国电动车的销售,结果没想到,限制不但没成功,反而像是给中国车加了把火,销量噌噌地往上涨。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英国的政策是真的为了环保,还是另有目的?
为什么英国老百姓宁愿不要政府补贴,也愿意掏钱买中国车呢?
这里面的门道,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它说清楚。
事情得从今年7月中旬说起。
英国政府宣布了一个听起来很不错的计划,要拿出6.5亿英镑来补贴民众购买电动汽车,目的是鼓励大家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
这听起来是件大好事,政府出钱帮大家换环保车,谁不乐意呢?
但关键问题就出在这个补贴的领取条件上,条件定得非常讲究,甚至可以说是“量身定做”。
政策规定,想要拿到这笔最高能有3750英镑(差不多3万6千块人民币)的补贴,汽车制造商必须满足几个硬性要求。
比如,公司得有一个叫“经验证的科学碳目标”的认证,这个听起来就挺复杂。
更要命的是,它对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有严格限制,特别是整车组装和电池生产环节。
话说到这份上,可能还有人不太明白这是冲着谁来的。
别急,英国的交通部长莉莲·格林伍德女士,可能是怕大家看不懂,直接把话挑明了,她公开表示:“我们不认为在中国组装的任何汽车有资格获得该计划。”
这话一出,大家就都明白了。
这哪是什么一视同仁的环保政策,这分明就是划下了一条线,直接把比亚迪、名爵、零跑这些正在英国市场卖得风生水起的中国品牌,精准地排除在了补贴名单之外。
英国方面的想法其实不难理解:你们中国电动车之所以卖得好,不就是因为性价比高吗?
现在我把给消费者的补贴砍掉,让你的车相对变贵了,这样一来,我们英国本土或者欧洲其他品牌的车不就有竞争力了吗?
这个算盘打得确实很响。
然而,市场接下来的反应,可以说是完全超出了英国政策制定者的预料。
按理说,少了好几万块钱的优惠,消费者买车的时候肯定会犹豫。
但现实情况是,英国民众用自己的钱包投了票,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
就在这个所谓的“政策寒流”下,中国电动车在英国的销量不仅没有下滑,反而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热销。
咱们来看一组数据,这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根据英国汽车行业协会的统计,到2025年上半年,英国市场上的纯电动车占比已经超过了21%,也就是说每卖出五辆新车,就有一辆是纯电动的。
而这其中,增长最猛的就是中国品牌。
特别是比亚迪,它的成长轨迹简直让人惊叹。
就在两三年前的2023年,比亚迪在英国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到了2024年,它一年就卖出了超过9000辆车。
而到了2025年,仅仅是上半年,比亚迪的销量就直接冲到了一万九千多辆。
短短两年时间,从零增长到近两万,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像本田、马自达这些在英国经营多年的传统汽车品牌。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今年6月份的数据,比亚迪一个月就在英国卖了4583辆车,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整整557.5%。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销量翻了五倍还多。
有人算了一下,相当于在英国,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个家庭把一辆崭新的比亚迪开回了家。
一边是政府想方设法地设置障碍,另一边是老百姓热情高涨地排队购买,这种鲜明的对比,确实让人深思。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英国的消费者算不清账吗?
放着政府白给的补贴不要,非要去买那些没有优惠的中国车?
原因其实特别简单,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划算。
咱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英国的一个普通消费者,准备买一辆电动车。
你走进汽车市场,看到两款价格差不多的车。
一款是欧洲本土品牌,能拿到政府的3750英镑补贴,但续航里程可能只有400公里,车里的内饰和配置也比较基础。
另一款是中国品牌,比如比亚迪,虽然拿不到补贴,但它的续航能轻松超过500公里,车里有皮质座椅、超大的智能中控屏幕,还有各种先进的驾驶辅助功能,比如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等。
这两辆车摆在你面前,你会怎么选?
很多英国消费者的选择证明,那多出来的100多公里实实在在的续航,以及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舒适和科技配置,远比那3750英镑的补贴更有吸引力。
一位欧洲网友的评论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说:“以前总觉得激光雷达这种高科技玩意儿是奔驰这种百万豪车才有的,现在发现比亚迪海豹上就有。”这就是产品力最直接的体现。
当你的产品在性能、配置和体验上全面领先的时候,那一点点的价格差异,就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了。
面对英国的政策限制,中国车企的反应也很有水平。
他们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无休止的口水战和抗议上,而是用更实际的行动来回应。
一方面,他们继续用强大的技术实力说话。
比如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仰望,直接宣布要进入欧洲市场,对标的是宾利、保时捷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
它拿出来的“易四方”四电机独立驱动技术,能让庞大的越野车实现原地掉头,动力性能更是远超传统燃油跑车。
这些硬核技术,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另一方面,中国车企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从根源上解决贸易壁垒问题。
你不是说在中国生产的车不行吗?
那我就直接到你家门口来生产。
比亚迪在匈牙利和土耳其投资建厂,未来在欧洲销售的汽车直接就在欧洲生产,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规避欧盟可能征收的高额关税,也能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创造就业岗位。
比如比亚迪在巴西,直接盘活了福特汽车退出的旧工厂,承诺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并且实现大部分零件在本地采购。
这种做法,已经从单纯的“卖产品”变成了“共建生态”,格局就完全不一样了。
回过头来看英国这个政策,它的核心矛盾就在于,它打着“环保”的旗号,干的却是贸易保护的实事。
它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为理由,却故意忽视了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取得的环保成就。
比如,宁德时代在四川的电池工厂,已经是全球第一家被认证的“零碳工厂”,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水平是世界顶尖的。
英国对此视而不见,暴露了其在竞争中的双重标准。
说到底,市场的规律是无法用行政命令强行扭转的。
一个产品好不好,最终还是消费者说了算。
英国政府试图通过政策来保护本国那些竞争力不足的产业,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强迫大家去买那些续航更短、配置更低、价格却相对更高的车。
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给一些本土品牌喘息之机,但从长远来看,损害的是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最终也会损害本国消费者的利益和全球共同推进碳中和的努力。
而中国车企的逆势增长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竞争力,不是靠壁垒保护出来的,而是靠开放的市场竞争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磨砺出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