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技术筑牢高端新能源车圈壁垒,行业格局被彻底改写谁还能突围

乍一听,汽车圈最近又要有“幺蛾子”了,有没有感受到一丝不安的气息?

市面上动辄三四十万的新能源汽车,你以为是百家竞放,其实台前登场的一线车企好像都在给同一个“大佬”打工。

没错,说的就是华为。

这个从手机界半路杀进来、一路横推老牌车厂的IT大哥,绵里藏针地把中国新能源高端车市场攥得死死的。

别说红旗和长安这些被人调侃“有后台”的传统国货了,蔚来、小鹏,曾经立志自成一派、不做韭菜收割者的“科技新贵”,现在也得拼价格,围着华为的供应链边缘转。

呼吸间全是那句:“你可以不选我,但你准备好被淘汰了吗?”

华为技术筑牢高端新能源车圈壁垒,行业格局被彻底改写谁还能突围-有驾

话说你要真不了解点行情,看着各家新能源车发布会恨不得上一场小型春晚阵仗,还真容易被唬住。

但折腾来折腾去,好像谁家想混个30万以上的高端车市场份额,门口都站着个华为保安。

不跟他家供应链捆绑,光靠自己,抱歉,门都没有。

这场“谁掌控话语权”的游戏,已经玩成了你追我赶的技术流派争夺战,背地里套路可比你家厨房里的调料还复杂。

简单点说,谁家有华为那根“线”,谁就能当高端车圈的定海神针。

华为技术筑牢高端新能源车圈壁垒,行业格局被彻底改写谁还能突围-有驾

要是没有?留给自己的选择嘛,大概就只能削价、割自己肉,冲销量拼个底裤都快掉了。

回过头来看,那些年喜欢拍胸脯喊自己是高端智能座驾先锋的小鹏、蔚来,现在再闹情绪也顶多是个降价潮的主力军。

从年初到现在,各路“前高端”们不是在电商直播间喊破嗓子就是在门店门可罗雀,老板估计睡觉都是一边儿打算盘一边儿发愁。

人们总说,什么叫“现实打脸”?这不,华为一招插手供应链,直接让行业游戏规则变天。

那些喊要立标杆、做创新的,也得从头学习怎么在别人订好规矩的棋盘里小心落子。

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各家车厂不是没琢磨怎么自己搞一套系统。

但技术门槛隔着高山,像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电池安全管理、车机操作系统……

华为这一出手,是把供应链直接连根端了,多数关键配件你没法自己攒,想做点有料的高端货,绕不开进门敲个头。

据说,华为控股了三百多家核心供应商,这听上去颇有点江湖黑话的味道。

什么叫“壁垒”?这就是,哪怕你钱有,组织有,但人家的游戏规则你改不了,最多只能拍拍脑袋自我安慰“等我有一天逆袭”。

但这一等,也许就是两三代新车下来的事,技术再牛四舍五入也得淘汰掉了。

这事其实也让吃瓜群众有点儿玩不明白。

中国新能源行业整了这么久,上面有人号称国家队,底下玩家也是一波一波创业者和老品牌刷新门面。

结果一看,高端市场成了华为的自留地。

国企中流砥柱红旗,都悄悄从批评华为、坚持自研到主动加入他们那张供应链大网。

智能座舱、动力电池、主控芯片这些,别说进步了,能用上华为家那套就谢天谢地。

就像前两年大家都嚷嚷国产手机“全面自主安全可控”,现在车圈的“安全可控”,换了个掌旗手,变成“得华为者得天下”。

你说气人不气人?

技术卡位不叫事儿,关键人家还把服务和质量管理插了一脚。

不是说你有个天花乱坠的机械配置就能笑傲江湖。

华为自己给自家豪华车品牌“尊界S800”做了条全流程的供应链,连座椅材料、空气过滤、车门防火防毒都得层层过关。

谁的标准?

不用说,是华为定下的。

就像你在考驾照,别人自创的题库你背一天背不完,偏偏管考试的又是人家培训学校老师。

这局,没点心里阴影都难。

再来看看那些意图自力更生的小伙伴。

零跑,直接换战场,死磕性价比,努力做20万不到的“平民救世主”。

不过事到如今,市场态势明显是“高价市场被封锁、低价市场内卷成泥”。

低价卖多了,企业利润压得喘不过气,风险投资都跟打游击战一样心慌慌,根本经不起什么风吹草动。

翻篇再说技术,行业很多新玩家盯着华为吃肉,想着自己喝个汤,这汤还得人家舀勺子分你一杯,真酸爽。

进也不是,退也别扭。

你还真别不服,激光雷达、电池管理这些整成华为标配的班规,别说个人想DIY,有本事你先把专利证书拿来,授权费也得够个首付买辆新能源小车。

华为家自己的芯片早也不外卖了,动不动就掏出自己研发的新玩意给合作厂商专供。

腾出来的空间,别人想进都进不去。

愈往深了说,这局棋下到这步,连原本最不差钱、最讲排场的国企儿郎们也得扒拉着人脉投奔进来。

长安、广汽,这些名声极响的传统车厂,也只能在自家会议室贴张“欢迎华为”窗花。

说白了,华为不只是技术牛,还会管人。

连生产线管理、材料送检、质检标准这些环节,他们都会手把手教你怎么练基本功。

别人家在争论环保和舒适度的时候,华为已经劲头十足地给车内出风口风力值追溯来源、用料安全追查到每根电线。

结果呢,行业标杆这个桂冠,悄无声息地戴头上了。

谁不服?只能打商标小抄送,毕竟谁都不傻,市场面前,技术是硬通货。

还有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硬件还不是全部,软件才是灵魂。

华为推出的鸿蒙系统实打实成了新时代“霸屏神器”,明明是做手机起家的,偏偏让车机系统也统一了江湖。

鸿蒙在车圈的普及速度,比短视频App还要疯。

你要是车机APP开发团队,反正以后都得兼容鸿蒙,你说值不值?统一入口,入口就是锁。

假如鸿蒙成了标配,就像7-11便利店遍地开花之后,谁还会去找那叫不上名字的小卖部?

这波局,车企们怕是连系统选择权都得交出去。

做不做得了独立软件,想不想要自己家的Smart OS,统统得看人家脸色。

更麻烦的还在后头,华为自家新能源品牌锐意进取瞄准高端市场,光靠供应链还嫌不够,还要搞基础设施。

近期传说,他们又在全国布局超充站,准备大搞充电网络。

这下好了,新能源车主想自主选品牌,都快跟玩大型圈地游戏一样,出了自家门,赛道都是人家铺好的。

假如这张充电网真成了主流标准,后来者连“插队”机会都没有。

看上去,这波华为技术封锁战确实无懈可击。

市场几乎就剩两条路:一是你甘愿依靠华为,成为供应链上的一员,一起分蛋糕,但是要吃多吃少还是得看东家手快不快;

二呢……只能去低价区艰苦求存,价格战打到亏本,熬得住才见明天的太阳。

有没有第三条路,大胆预测一下——短期内,基本别想了。

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其实说落地点,也就只剩一个疑问。

一家独大真好么?

华为的体系确实成熟又让人放心,可要是哪天他家说风就是雨、说涨价就涨价,服务体系也更像“你来我家做事,规矩要听我说”。

挤压竞争之后产品和服务质量能一直稳定、不变味吗?

网友可能调侃“国产自信华为牛”,可没人愿睁眼看到唯一选项。

翻脸容易做事难,大厂一旦少了对手,谁还能替你要回消费者权益?

华为技术筑牢高端新能源车圈壁垒,行业格局被彻底改写谁还能突围-有驾

车企们拼命内卷忙着讨好顶流,其实可能把自己活成了配角。

你要说红旗都服软了,还能指望什么“车市百花齐放”?

看起来短时间内是没什么悬念了。

谁占了话语权,谁就是人生赢家,这种剧本看两遍还是觉得无趣。

高端车市场如果只剩一棵大树遮天,风景再绿,大家怕是都坐在树荫里发呆。

那是不是也意味着,创新空间慢慢变小?

也许吧,但资本和技术哪里有楼梯就往哪爬。

前十年互联网公司也是群雄逐鹿,后来不也只剩个把独角兽撑场子?

消费者今天热捧华为,也许哪天创新和品质下滑了,会不会怀念当年“百花齐放”的日子?

天知道。

说到尾,车市的新旧秩序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但华为作为破局者,把格局洗了个底朝天。

是泡沫还是机遇,能活下来的车企且走且珍惜。

剩下还有啥想法?

一起来聊聊,你觉得下一个行业巨头会是谁,谁有胆子对华为说“不”?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