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一提“环保”,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虚的?好像成了个口号。但这次特斯拉的事,我是真的看了好几遍。上海工厂一年省668万度电、天然气省470万立方、碳排放少了5万吨。这不是喊口号,这是算账。很扎实的数据,出自企业自己嘴里,还带着副总裁陶琳那种轻描淡写的口气。
我查了下,668万度电是什么概念。差不多能让两万个普通家庭用上一年的电。上海天然气居民年均用量大概在2000立方左右,特斯拉这一改工艺,就相当于省了两千多户人家的气。还有那3000吨碳排放,一台燃油车一年排两吨,这等于少了一千多辆车的排放。这不是个小数。
他们提的那个“湿碰湿工艺”,以前汽车喷漆要烘干几次,每次都得烧天然气。现在直接把一层涂层湿的状态和下一层融合,不用烘干。这节能是真的狠。再加上余热回收,把生产线废气再利用,能再省270万立方天然气。搞制造的都知道,这些小改动背后是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阀门换一下的事。
我有点佩服,但也有点复杂。因为这玩意放在中国,是特斯拉干的。国内车厂也不是没想省能耗,问题是,有些地方根本没动力。企业省下来的钱,要先投进去设备,投资周期长,指标核算还要跑审批。你一听就头疼。而特斯拉是自己算账,能省能赚,还能贴个“绿色生产”的标签。连企业文化都顺手绑上了环保逻辑。
其实特斯拉在全球都在干类似的事。美国那边他们喊碳中和,德国柏林工厂也改了能耗系统。国际能源署去年发布的数据,汽车产业碳排大约占全球总量的8%。制造环节是其中的硬骨头。特斯拉把节能动作做到车间里,这比搞个碳积分游戏强多了。
但我又想到另一个事。5万吨碳排放的减少,看起来很大,可特斯拉全球销量2024年已经超过190万辆。平均一辆车生产过程排放量大约在5吨左右。这工厂省下的量,其实只能抵掉一万辆车的生产排放。规模再放大,压力还是在那里。这就是现实。环保技术再先进,也得跑在产能曲线上,才能抵得过增长的速度。
还有一个细节我挺在意的。一体化压铸。特斯拉去年说,把车身后底板整块压出来,不用几十个零件焊接。生产效率高,材料浪费少。这技术确实牛,但它也意味着原来的零部件厂、模具厂得被淘汰。省下的碳排放,其实也对应着一部分产能的消失。你说这算不算一种转移?就像把能源账挪到别的行业去算。
这几年中国在推绿色制造体系,工信部的数据,2023年全国绿色工厂数量超过4300家。可这些工厂里能做到像特斯拉那样精算能耗的,没几个。多数企业的“节能”,还停在换灯管、加个能耗监控系统这种层面。离结构性改造差得远。
我理解特斯拉这一波操作,也有现实考虑。上海工厂的能耗系数直接挂钩到他们的出口核算。欧盟碳边境机制今年开始试运行,碳排高的产品未来进欧洲要交税。这么一看,他们这套环保账,其实是提前在给未来的贸易壁垒埋伏笔。
但也得承认,这事他们干得漂亮。你省能耗能省到别人拿不出反驳的数据,这在制造业里是真功夫。中国供应链在给他们配套,也会被迫跟着进步。这就是特斯拉的可怕之处,不是卖车多厉害,而是它一动,全产业链都得跟着卷。
我这两天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等外企带头,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事能这样干”。环保不是做样子,也不是发报告,它是能让账面变干净的生意。特斯拉这回用的是制造逻辑,不是口号。
我问你个问题。假如明年有一家国产车厂能在能耗上把特斯拉超了,你会觉得惊讶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