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最近又整了个大活,说是在车上检测到你开车打瞌睡,或者车道偏离瞎画龙的时候,中控大屏会温柔地弹出一个窗口,内容大意是:亲,检测到您已进入半梦半醒状态,建议您启用FSD,让我们来帮您保持专注。
讲真,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在做梦。这个操作,已经不能用商业逻辑或者技术逻辑来解释了。这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一种赛博朋克式的献祭,是马斯克老师在飞升成仙的道路上,又一次惊险的渡劫。
我们正常人的逻辑是什么?你困了,你应该停车休息。你开车注意力不集中,你应该打起精神,或者把方向盘交给旁边更清醒的人。这是写在交规里,刻在DNA里的常识。但特斯拉的逻辑不一样,它的逻辑是,你困了,很好,正是考验我们家法宝威力的最佳时机。你快不行了,太棒了,把你的肉身交给我们的电子元神,我们带你飞。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道诡异仙”的精神。正常修仙,是打坐练气,一步一个脚印。诡异修仙,是直接把自己献祭给一个不可名状的存在,用理智换力量。FSD现在干的就是这个事儿,它不再满足于当一个辅助驾驶,它要当那个在你心魔入侵时,接管你一切的“电子仁波切”。你敢不敢赌,就问你敢不敢赌。赌赢了,你安全到家,FSD又多了一份宝贵的极限数据;赌输了,没关系,反正协议里写得清清楚楚,驾驶的主体责任人,永远是你这个方向盘前的有缘人。
是不是听起来特别荒诞?
我们来构建一个场景。你是一个常年跑长途的货车司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开着一辆电动重卡,品牌叫“特不拉”。有一天你实在太困了,眼皮上下打架,车子开始在高速上画S形。这时候,车上的AI语音突然响起,用一种毫无感情的电子音说:“检测到驾驶员老师心神不宁,有走火入魔前兆。现提供两个选项:一,立刻停车,打坐调息,但会耽误送货,扣罚三千。二,启动‘飞升模式’,将肉身托管于本系统,系统将以超越人类极限的精度继续赶路,但期间若遭遇天劫,如路边突然闪现的老头乐压缩毛巾,或逆行的电瓶车闪电战,本系统不保证能完美规避,一切因果由您自行承担。”
就问你怕不怕?你觉得这是科幻小说,但现在特斯拉正在把它变成现实。
那些所谓的专家,比如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人说,这是一种“相互矛盾的指令”,会让人变得“自满”,甚至有个专门的名词叫“环外表现问题”。是是是,专家说的都对,逻辑上完美无瑕。但他们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他们还在用研究“车”的思路来研究特斯拉。
坏了菜了,特斯拉的核心产品,早就不是车了。它是一种信仰,一个科技宗教。
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特斯拉,并且被它各种幽灵刹车、智障雨刮和“您已偏离车道中心”的夺命连环call折磨到心态爆炸的前用户,我太懂这种感觉了。开特斯拉的过程,不是驾驶,而是一场大型的人机联合行为艺术。你不是司机,你是测试员;车不是交通工具,是移动的服务器。你以为你买的是交通工具,其实你买的是一张参与马斯克“人类文明飞升计划”的门票。
所以,当一个信徒感到疲惫时,神明给予他一个“神迹”让他体验,这不是很正常吗?你觉得这个“神迹”可能会导致车毁人亡,但对于信徒来说,这是考验。能过,就是能过。这是荣耀。过不去,那是修行不够。
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标,它代表了一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会买奔驰的人,要的就是这种“我成功了”的社会认同感。而特斯拉最值钱的,就是“特斯拉”这三个字本身。它代表了一种“我与众不同,我站在未来这边”的极客式自我标签。这两种都是品牌玄学,只是信奉的神不一样。
对于后者来说,你跟他聊F-35战斗机飞行员都会因为自动化而“放松警惕”,他只会觉得你是个土鳖。他会告诉你,这恰恰是特斯拉的牛逼之处,它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倒逼人类进化,去适应一个全新的“人机共生”的驾驶环境。你适应不了,说明你该被淘汰。这套逻辑,是不是听着很耳熟?对,达尔文看了都得直呼内行。
所以特斯拉这个操作,压根就不是给普通消费者看的,更不是给那些监管机构和专家看的。这是提纯,是筛选,是精准的用户画像管理。它在用一种近乎于羞辱的方式告诉全世界:
那些因为这个功能而感到害怕、愤怒、觉得不安全的人,你们请便,隔壁比亚迪、蔚小理选择多的是。
而那些觉得“卧槽好酷”、“这才是真正的AI”、“我愿意当这个小白鼠”的人,恭喜你,你通过了我们的终极政治审查,你是我们最忠诚的同志。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非常魔幻的场景。一边是媒体报道FSD又出了什么事故,联邦机构又在搞什么调查,加州DMV又在起诉它虚假宣传。另一边是,特斯拉的销量和信徒的忠诚度,似乎没受太大影响。
为什么?因为负面新闻根本穿透不了信仰的结界。你爱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所有的缺点都会被你的大脑自动合理化。幽灵刹ăpadă车?那是系统在规避我看不到的风险,太智能了!车门冬天被冻住?这是极简主义设计必须付出的代价,优雅!现在推出疲劳时推荐FSD?这是神在给我机会,让我感受科技的力量,感恩!这操作简直是把人当傻子!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特斯拉比作一个科技宗教,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讲真,你除了用这个角度,你根本没法解释它的一系列骚操作。这已经超越了商业,超越了科技,进入了一种“心诚则灵”的哲学范畴。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什么?这个功能好不好?从交通安全的角度看,简直是疯了。但从品牌建设和用户筛选的角度看,这又是一次“典中典”级别的神级操作。它用一个功能,精准地把朋友和敌人划分开来,并且让它的朋友们,产生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被选中的自豪感。
它不是在解决你疲劳驾驶的问题,它是在解决“谁才是我的自己人”的问题。
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所有关于“环外表现问题”的学术讨论,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人家都已经在讨论灵魂飞升了,你还在纠结于肉身安全。
格局,朋友们,这就是格局。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