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哈那儿稳如泰山,倒像是隔壁老王总盼着学霸翻车,结果人家次次考尖儿。可这“平替XMAX”横空出世,就有点耐人寻味了。建设摩托,就是当年跟雅马哈搭伙计的那个,直接端出一盘“骁骑150”,瞅着跟XMAX像是双胞胎,价码嘛,一万一千八百八,童叟无欺。
这事儿,搁谁都得咂摸咂摸滋味儿。明眼人一看,这不是“拿来主义”玩儿到飞起吗?知识产权往哪儿搁?可转念一想,咱中国摩托车,乃至整个制造界,起步阶段哪个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少不了“借鉴”的成分?想当年那些汽车厂,哪个没点“神似”的影子?
扒开这层皮,建设这招棋,琢磨透了消费者的那点“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小心思。想耍大踏板的范儿,嫌XMAX肉疼,又看不上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那“平替XMAX”就成了个退而求其次的选项。说白了,就是用更接地气的价钱,让一部分人过把“高仿”的瘾。
也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觉着这是好事儿。摩托车市面卷得越厉害,咱老百姓才能捡到便宜。毕竟,一万出头就能弄到配置看似花里胡哨的150cc踏板,还要啥自行车?
可得冷静冷静,这水底下还藏着不少暗流涌动。
一方面,建设骁骑150的冒头,肯定会让雅马哈感到扎手。虽说雅马哈的牌子够硬,但价格这道鸿沟摆在那儿,难免会有人见异思迁。另一方面,这也会把国内摩托车市场搅得更浑。150cc踏板这块地儿,本来就挤满了人,现在又来了个“价格刺客”,其他厂家怕是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再说了,这种“撞脸”的产品,长远来看对行业发展弊大于利。与其在皮囊上大费周章,不如埋头苦干,把产品的筋骨打磨结实。说到底,消费者买的是性能和品质,不是一个空架子。
甭管骁骑150油箱有多能装,续航有多顶,配置有多唬人,摩托车这玩意儿,骑起来的脚感才是王道。劲儿够不够使?操控稳不稳当?会不会三天两头掉链子?这些才是决定用户体验的关键。
还有,建设骁骑150的现身,也折射出国内摩托车市场的一个痼疾: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大伙儿都在比拼颜值、配置、价格,真正有想法、有格调的产品凤毛麟角。照这么下去,整个行业迟早要走向死胡同。
与坊间传闻不同,消费者对摩托车的期许,远不止是代步工具那么简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彰显。他们需要的是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带来驾驶乐趣的座驾。要是大家都只会“复制粘贴”,那最终只会沦为价格战的炮灰。
单看这一个数据,就够让人警醒:国内摩托车企业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在国际舞台上叫板的品牌却屈指可数。这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掣肘。但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自主研发的硬实力。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原因归咎于技术底蕴不足时,是否忽视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山寨横行,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潜心做产品的企业反倒举步维艰。
所以,建设骁骑150的出现,看似是给消费者多了一个廉价的选择,实则也撕开了国内摩托车行业的遮羞布。
这事儿,就像咱小时候赶考。抄书虽然能蒙混过关,但真要闯出一片天地,还得靠真才实学。不然,永远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头吃灰。磨刀不误砍柴工,但前提是,你得真有一把好刀。万一骁骑150真能靠着扎实的骑行体验突出重围呢?谁知道呢,这年头,啥事儿都有可能发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