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汽车成功攻克了最艰难的领域,曾经高高在上的传统豪华品牌如BBA,如今不仅销量持续走低,品牌影响力也接近冰点。以宝马为例,频繁的价格波动,先是降价,接着涨价,随后又再次降价,这一系列操作沦为业界笑柄,再结合本周的销量数据,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此次统计的是11月4日至10日的周销量情况,除了宝马引发热议外,该时间段内并无其他重大事件发生。这周的销量数据基本能反映豪华车市场的常态,究竟是BBA这些老牌劲旅依旧实力强劲,还是新兴品牌更具竞争力,销售榜单会给出真实答案。
销量排名首位的是特斯拉,其销量达到1.73万辆。相较于BBA,特斯拉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势力品牌,在6到7年未进行车型改款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实际上,真正领悟特斯拉成功精髓的是小米汽车,即便技术并非顶尖,但通过堆砌丰富配置,确保车辆在5到6年内不被市场淘汰,从而让消费者安心购车。反观那些发展不佳的车企,频繁推出新车,却导致车型更新换代速度过快,新车刚上市不久就显得落后。因此,建议这些车企与其过度宣扬技术,不如在配置方面多下功夫。
紧随其后排名第二的是奔驰,销量为1.18万辆。此前已多次提及,BBA今年推出的新车表现都不尽人意,奔驰也未能幸免。不过,奔驰主打商务风格,目标客户群体多为成熟人士,对于这类消费者而言,车辆性能和智能驾驶水平并非首要考量因素,品牌带来的面子感更为重要。于是,奔驰新E级将尾灯设计成品牌标识造型,新GLB则把车标加大,以此满足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需求。但这种策略也仅能延缓奔驰销量下滑的速度,相比宝马和奥迪,其下滑幅度稍缓,然而从长远来看,奔驰的市场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尽管奔驰计划明年全力投入电动汽车领域,推出7款“中国首发”车型,但成功的概率并不高。
排名第三的是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开创者理想汽车,销量为1.17万辆。从销量数据来看,理想在豪华车市场排名第三,在新势力品牌中位居榜首,发展势头迅猛。从长远发展角度分析,理想的前景也较为乐观,因为汽车市场正逐渐向增程式动力方向发展,作为该领域的开创者,理想具备一定的市场优势。不过,理想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预计2 - 3年后固态电池将实现量产,这将对增程式电动汽车造成冲击,尽管低价位的理想L6可能受影响较小,但高价位的理想L8、L9将面临危机;另一方面,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时代即将全面到来,这也是理想汽车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隐患,其未来发展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明年即将推出的3款电动汽车。
排名第四的是奥迪,销量为1.11万辆,用“不思进取”来形容奥迪毫不为过。奥迪能保持这样的销量,一方面是因为其目标客户群体与奔驰类似,多为较为保守、难以接受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老年消费者;另一方面,奥迪采用降价促销的策略来维持销量,但这种方式难以持续。若想扭转当前局面,奥迪需要依靠推出新车。目前,奥迪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与一汽合作,在长春建设新工厂;另一方面与上汽合作,试图借助智己汽车的平台。虽然奥迪现有产品竞争力一般,但如果价格具有吸引力,仍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排名第五的是宝马,销量仅为1万辆,其市场表现令人大跌眼镜。过去两年,宝马唯一正确的决策或许就是将5系车型进行国产化,否则其销量可能更为惨淡。与奔驰、奥迪相比,宝马的车主群体更为年轻化,他们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也更愿意花费精力去体验不同的产品,如今小米SU7对这些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甚至超过了宝马。宝马在燃油车市场的处境比奔驰、奥迪更为艰难,在电动汽车领域同样表现不佳。宝马发布的新一代电动汽车规划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从实际情况来看,其产品性能不如小米,智能驾驶技术也比不上华为,唯一能宣扬的新设计中,夸张的大鼻孔造型更是备受诟病,连北汽的设计都比其更易被接受。
其他车企表现方面,在汽车行业转型阶段,部分排名靠后的车企展现出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未来的行业新星。例如,问界销量为0.65万辆,极氪销量为0.57万辆,它们的市场表现逐渐向好。但从长远来看,问界若与华为解除合作关系,赛力斯将面临巨大压力;极氪与领克合并后,有望为吉利汽车的发展带来协同效应,提高运营效率。而蔚来汽车销量仅为0.30万辆,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固态电池时代的临近,蔚来主打的换电模式是否可行也将得到验证。至于雷克萨斯销量为0.29万辆,凯迪拉克销量为0.23万辆,它们与BBA一样,主要依靠降价促销来维持销量。在品牌转型方面,凯迪拉克更为积极,已推出新车型,尽管市场反响不佳;而雷克萨斯计划到2030年才进行品牌转型,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到那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