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山东忽然成了全国造车头号玩家?看到数据,一下子懵了,全国第一,还是那种把广东、安徽甩身后的第一,23万多辆,一个月造出来的,前四个月就81万,去年的历史纪录直接翻四成,新能源车还三倍多,山东到底怎么做到的?
以前大家提山东,脑海里全是钢铁厂烟囱、煤矿工人、化工企业,谁会想汽车?可是现在再看,这省份其实从来就不是单打,整个工业门类齐全,潍坊的钢材一送,枣庄和泰安的锂电池紧跟着,烟台精密零件刚生产,济南和青岛再把整车组装起来,这供应链一条龙,材料自己家里转圈,物流不用绕半个中国,也不用外省卡脖子,完全是本土自给自足。江苏也很能干,芯片技术在国内说数一数二,可是没整车厂,造了芯片,还得看别人脸色;广东汽车卖得好是没错,电池都得拉外地的货,有地方出事就是一身冷汗;山东这家大公司配小厂,供应链环环相扣,想断都难。
有意思的还在农村这块,别的省全盯着省会城市搞充电桩,县城和乡镇靠边站,山东不是,换电站、充电桩直接铺到刚脱贫的小村,农民买了新能源车,开着去赶集也不怕没电,青岛奇瑞工厂一看数据,疯狂了,发现不是过去上百号工人拉流水线,是一群电脑,自动化全程,每一分半钟下一辆新车,品控平均数拉高,成本沉下去,这步棋全靠技术。
山东造车不是某个明星企业扛大旗,比亚迪、吉利、蔚来也疯狂,但山东是几个本地“老炮儿”一起上,谁有料谁分担风险。中国重汽专攻重卡和氢能车,全年卖得全国第一,魏桥本来造铝,转型一手抓轻量车架,把原材料玩出了新套路,比亚迪大基地一到济南,供应链一点点铺出来,啥配套都能自己做,什么叫“车轮上的工业”,山东这阵仗可太齐了。想想广东,还得比亚迪支着天,万一闪失全省压力大,山东就是谁掉队谁补上,一马拉一车,集体作战稳如山。
和上海、广东那种“魔都国际范”、“大湾区精英”的模式一比,山东有颗务实心,不找外资撑场,不靠一两个超级IP,全都是本地国企、民企、小厂、研究院,各种力量合成一块,乘用车和商用车齐头并进,关键环节都有自己创新,对着氢能、轻量化材料、装配速度下手,市场没盯热点,全是阴着头搞技术,没人带节奏,结果把市场电视机前的一群人都看懵了。说白了,山东不是流量党,是实干派。就这种劲头,一件件地推,谁跟得上?
谁还记得车用零件老大是谁,山东电池材料、铝合金、零部件、电控系统,省里一堆小厂自己造,外省一线大厂造车,配件还得来山东拉货,新能源重卡加氢能,基建一铺,就是第一条物流氢能大动脉从山东起步,济南技术研发,青岛智能工厂,潍坊、烟台、枣庄全供配套,这几个城市拧在一起,直接变成小版长三角,未来还不都得靠这片地?
当然了,问题并不是没有,山东这些年研发投入没跟上,造车收入里研发值才3.2%,人家比亚迪已经8.5%了,你要是问山东造的牌子叫什么,老百姓都直愣愣说比亚迪、特斯拉或者蔚来,不太认山东自己的品牌,氢能车有优势,实际使用里加氢站太少,绿氢成本还没打下来,想让所有卡车、重卡全面普及新能源,还得再等等。如果再搞几轮技术升级,加几个政策红包,估计用不了一两年,全中国就知道山东出的大品牌。
这一波逆袭没有谁喊口号,不见各种大造势,没刷视频,也没招商大会,大家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零件厂在熬夜搞工艺,整车企业在研究怎么让装配线快一秒,不声不响地全镇铺充电桩,县城修了换电站,氢能车一台接一台下生产线,省里大厂小厂不争名,供应链配套一环扣一环,谁也不花样炫技,谁也不靠直播带货,大家都埋头做事,所以现在数据出来,山东成了全国第一,别人还在质疑,这省份真的牛到这个份上?
下趟看全国,新能源产业链各地都在爆发点,山东的底子厚,产业细节齐,只要卡住技术、搞好创新、品牌再发力,啥都难不住,谁想造车要零件,还是得看山东的门道。中国制造越来越强,山东制造后劲十足,这才是真正踏实靠得住的一块地。大家真得盯紧点,谁还有机会超过,现在看山东真不带吹,全是硬实力。谁还不服只能多学习,拼细节拼效率拼创新。
造车这件事,跑得快的是谁,不靠喊口号。拼得稳靠的是产业链还得看谁做得细,这波悄悄逆袭不就是中国制造最有味的样子吗?谁能说以后不是山东带头搞新能源?老百姓日子越来越方便,车子更新越来越快,产业线越跑越顺,这就是信心。都给我留言交流下,小编就喜欢你们这种热心劲儿,有啥新鲜料随时问,我也继续努力挖新闻,祝大家一路长虹。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