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打到成本线以下,账期拖到百天之外,中国新能源车的狂飙突进,终于撞上了秩序的边界。
会议室里冷气开得很足,但气氛却异常凝重。7月18日那天,工信部部长李乐成的目光扫过在座的17家车企掌门人,手里捏着刚出炉的行业数据,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近700万辆,同比增长超40%,市场渗透率突破44%。
这些数字本该令人振奋,可会场里没人笑得出来。
当“价格战”三个字成为行业代名词,当供应商被拖款拖到现金流断裂,这场表面繁荣的盛宴下,堆积的是全行业毛利率跌破警戒线的残酷现实。
走进任何一家新能源汽车展厅,销售顾问开口闭口都是“限时直降”和“历史最低价”。
今年初开始的这场价格厮杀,早已超出正常市场竞争的边界。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在内部会议上直言:“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持续承压,稳定运行面临严峻挑战”。
更令人忧心的是恶性竞争引发的连锁反应。
某电池供应商老板向我倒苦水:“去年起整车厂付款账期从60天拉长到120天,我们垫资垫得现金流都快断了。”
这种压力传导到最末端,就是中小企业被迫裁员甚至停产。
当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颜景辉说出“成本价格倒挂导致企业没有资金进行创新发展”时,道破了整个行业的窒息感,再这样卷下去,谁还有钱搞研发?
转机出现在7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李强总理亲自部署规范竞争秩序,短短两天后三部门便联合召集车企座谈,行动之快令人侧目。
这场被称为“行业救火会议”的座谈,打出了四记重拳。
最立竿见影的是对账期乱象的整治。
工信部7月9日开通的“账期承诺线上窗口”,直接把17家车企的60天付款承诺摆上台面。
东风的技术总监私下透露:“现在财务部门天天加班调整付款流程,上面动真格了。”
而对“网络水军”的围剿更是大快人心。
某新势力品牌营销总监告诉我:“以前竞品上市,黑稿凌晨就刷屏,现在座谈会点名抵制‘黑公关’,总算能喘口气把预算花在正经地方了。”
账期承诺看似是财务条款,实则是行业生态的重构。
一汽、东风等17家车企公开承诺60天账期时,供应链企业起初还将信将疑。
直到工信部开通线上投诉窗口,列出四类典型违约情形,从“变相延长支付期限”到“强制接受商业汇票”,中小厂商才意识到这次是动真格。
“整车与零部件协作共赢的生态链正在重建”。
某电控系统供应商证实,上个月收到的回款比去年同期提前了20天,“虽然利润还没回升,但至少敢接新订单了”。
座谈会释放的最强技术信号,是即将出台的“电耗限值标准”和“电池回收安全标准”。
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指标,实则是行业洗牌的隐形门槛。
某电池研究院院长在实验室指着能量密度265Wh/kg的固态电池样品说:“电耗标准一旦实施,靠堆电池换续航的粗放模式就走不通了。”
更狠的是电池回收标准,当前行业里小作坊式回收仍占三成份额,新规将直接挤压它们的生存空间。
当技术创新成为唯一出路,广汽重组“大研发体系”、东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举动,突然显得如此富有远见。
政策组合拳中容易被忽视却最具深意的,是那句“建立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交流会商机制”。
这意味着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
中央指导组7月17日突访中汽协的举动颇具象征意义。
参与座谈的比亚迪高管事后透露:“领导没听销量汇报,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研发投入占比多少?’”
当监管层把“科技创新、标准引领”写进文件标题,行业终于看清了游戏规则的转变方向,拼价格不如拼技术,抢流量不如修内功。
当东风汽车喊出“只有创新才能突破内卷困境”时,当中汽协开始筹备首次行业自律公约签署仪式,这场始于价格乱象的整治风暴,正在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环境。
电池回收标准的制定者之一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不是在规范竞争,而是在抢救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