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的上市消息一出来,我第一反应,大概也是很多同行或观察者的心情:这家企业真的是走出了自己的节奏,上市这么久,从没刻意宣传,反倒靠着稳扎稳打赚足了底气。尤其是在国产自主品牌中,你会不可避免地与比亚迪、吉利做对比,但奇瑞给我一种你别太高估自己的姿态,她不像某些品牌拼规模拼补贴,更像大神在打基础。
我记得去年年底,跟一个修理厂的小哥聊天,他说:奇瑞那车啊,耐操,没什么花头,可一开几百万公里都不掉链。听起来有点夸大,但也不是全空话。没细想过,奇瑞其实套路挺深——一方面通过走量压成本,研发上的投放就很理性;另一方面在供应链组织上,像打KR原料一样,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其实很关键。你能想象一个供应链,就像超市的货架,整齐缺一味就可能影响整体的销售。
这不,最近我特意翻了下奇瑞2012年起的销量变化——当然数据样本少,估算也不精准,但整体趋势能看清:持续增长的曲线基本刻在脑海里。从那个时候开始,销量大概少则20万,最高峰下探到八九十万,最近几年基本都在150万以上,最高到过175万。这还只是国内市场,海外呢?按估算,海外市场占比从2005年那会的不到5%,到2024年突破了37%,确实是挺牛的。
与比亚迪(体感少,不确定)不一样,比亚迪是规模驱动,奇瑞则走专注研发+出口路线。欧洲新能源里边,奇瑞好像没比亚迪那样铺天盖地,但我觉得原因其实简单——奇瑞不急于一夜暴富,它把走出去变成一种体系工程。你看那产品线,既有瑞虎、艾瑞泽这样偏向国内消费的主流,又有星途、捷途在海外逐步爬升。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奇瑞会不会在某个点,突然推出个爆款?
对比两款在同价位,实际操控差异一眼就看出来了。瑞虎8 关于底盘调校,我多跑几圈就体会到车身更灵活,转向更精准。它像个喜欢跳舞的老总,平时稳,激烈时候有料。而竞争对手价格相差不多,但操控就差点意思。不是吹,奇瑞给我一种调较心思多的感觉,这和供应链的优化有关系,零件质量更稳定,调校也更细腻。
其实我也明白,研发不可能无中生有。奇瑞的技术创新,尤其是跟华为合作的智界系列,还算得上攻城略地。讲真这块对比新品牌,技术门槛还是有差距。你别看智界销量平平,但那是个试水阶段,未来怎么走,还是看政府政策和市场偏好。
我还曾怀疑奇瑞是不是因为价格策略太稳妥,才没有引起大规模话题。但深入一想,这其实是一种战略。它不会跟风拼豪华,而是关注用料+耐用。那辆瑞虎 8,开了三年还像新车跑,空调仍响亮,动力复合表现不错。租车公司一问,我大概心算,百公里成本大概在4元(体感多不准确),一天下来也就二三十元左右的油钱,成本控制还可以。
说到成本,有一次跟个销售聊天,他说:奇瑞啊,最怕的就是跟不上供应链的变化。我觉得他提到点子上。像车型的生产线,刚开始多依赖人工,后面逐步引入自动化,效率提升明显。但某次我站在厂家门口看,发现搬运工很多,车身架在那充满了机械感——其实就像个巨型的拼图游戏,怎么组装,效率会直接影响利润。
我还曾幻想过,奇瑞是否会像吉利那样,搞个大规模并购,加入钱多多的阵营?但实际上,她更像那种自研+出口的老实人,走的还是扎扎实实路线。这中间,有个小插曲:我朋友在奇瑞做销售,他说:客户不是看配置,是看可靠。这句话让我觉得,奇瑞的核心价值还在耐用+靠谱。
我也有点疑问:奇瑞的海外市场扩展,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快吗?毕竟,欧洲新能源车渗透慢,市场太分散;非洲、东南亚,倒是成长快,但渠道宽度有限。(这段先按下不表)
一直以来,奇瑞的表现让我觉得,她像一位稳重的学生,步伐踏实,成绩也在慢慢拉升。虽然偶尔会觉得,她在走路时太软,要更快点才好。反过来想,她也没必要急,毕竟现在的政策窗口、市场容量都在她手上。你们有没有觉得,奇瑞的耐用+出口战术,未来可能会成为标杆?
这让我忍不住好奇:奇瑞会不会在下一次的技术升级中,突然跳出更高端的车型?还是说,她会继续保持稳扎稳打的节奏,直到市场完全接受她?好像在每次的操作中,奇瑞都在用一种低调表达我在这里。嗯,甚至我的那位修理工,悄悄告诉我:奇瑞的车,修不修?没有什么特别的毛病,但就是觉得安稳。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奇瑞的魅力还真不在某次创新爆发,而是在它持续不断的累积。那些细节,哪怕是一块小零件的耐磨度,最后拼出一辆车的可靠性。这让我想起曾经买的那只旧表,表盘摔了好几次,还是走得准。也许,我们更多时候其实想要的就是那份忍耐。
没人能预料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但我觉得,这辆奇瑞,已经在用自己的节奏讲故事了。而我,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仔细观察那个细节——开车的那些微小的瞬间,才是真正决定它归属的东西。你们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