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142亿独资建厂,听着是不是头皮发麻?更离谱的是,这工厂不仅砸在上海金山,靠着特斯拉超级工厂,连合作20年的老朋友广汽都没带上。这事儿搁谁听着都挺魔幻,尤其是“独资”这点,简直像是回到了2000年前的汽车市场——外资车企一股脑儿挤进中国,大多数得乖乖找个本地伙伴合资。但雷克萨斯直接单干,摆明了要自己吃下所有利润,这操作放在今天,确实不太寻常。
不过比独资建厂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他们把这事儿玩得特别“聪明”。选址紧挨特斯拉,搞什么“复刻临港模式”,自建电池车间,还把研发中心直接架在蔚来总部眼皮底下。整个计划画得像个技术版“谍战片”。如果你再看看他们的投资逻辑和供应链策略,就会发现,这142亿砸下去,根本不是普通的“建厂”。而是个玩转技术壁垒的长线局。
但别急。我们先冷静下来,把这事儿拆开看看。到底是雷克萨斯太猛,还是这操作看着吓人,拆下来其实没那么邪乎?
首先,142亿建厂,钱花在哪儿?
142亿人民币,折合20亿美元左右。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一阶段的预算也才20亿美元。换句话说,雷克萨斯这笔钱,几乎是给自己整个上海金山基地按“特斯拉规格”翻新了一遍。而且,特斯拉当年是为了全球市场做准备,而雷克萨斯这波投资,基本就是冲着中国市场来的。
再看细节。金山工厂不仅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基地,还配备电池车间、本地化研发中心,甚至连固态电池的技术储备都预留了。换句话说,这工厂不仅仅是生产,它还承担了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的作用。尤其是电池这块,未来电动车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就在这儿。雷克萨斯这么干,很可能就是打算在这块领域“死磕到底”。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广汽被踢出局了。合作二十年,广汽雷克萨斯的车型一向以进口组装为主,利润丰厚。但现在雷克萨斯突然要搞高投入、高风险的新能源战略,广汽未必愿意掏这笔钱。于是,雷克萨斯干脆独资——风险、收益都自己扛,这算盘听起来其实还挺明白。
看着是“砸钱”,其实是“铺路”
那问题来了。142亿砸下去,真的很吓人吗?我们从几个维度拆一下。
先说销量。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一向不错,2022年卖了大约22.6万辆车,虽然没有蔚来、比亚迪这些新能源品牌涨得快,但在豪华车市场里,稳得很。再看单车均价,雷克萨斯的每辆车平均售价接近40万元。要知道,蔚来ES8单车均价也不过这个水平。说白了,雷克萨斯卖一辆车赚的钱,可能比很多新能源品牌卖三辆车还多。
然后是营收和利润。根据公开数据,广汽雷克萨斯2021年的营收是670亿元左右,净利润大约80亿,利润率超过10%。这是什么概念?同年,蔚来还在亏损90亿,比亚迪的利润率只有3%左右。换句话说,雷克萨斯在燃油车时代赚得盆满钵满,现在拿出142亿投资新能源,听起来像是个“大动作”,但其实不过是用过去几年赚的钱提前下注。
再看成本结构。雷克萨斯这次的“独资模式”,明显是要利用中国的供应链、土地和市场优势,把生产成本压到最低。说白了,这些钱大部分是用来买未来的。尤其是固态电池这块,一旦技术储备成功,未来就是个躺赢的局,成本、专利费全都能省下来。
行业里都这样吗?对比一下同行
为了看清楚这事儿到底有多不“正常”,我们得拿同行做个参照。
先看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的财报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亏损。造车新势力的“烧钱速度”几乎是业内共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样样得自己投钱,短期利润别想了,能活下来就不错。对比之下,雷克萨斯不仅有燃油车的利润支撑,还能利用现有的豪华品牌溢价,这么一看,142亿的压力其实并不算大。
再看传统车企。大众、丰田这些巨头,这几年都在新能源转型上不断“试水”,但动作普遍比较保守。比如大众在安亭建的MEB工厂,总投资也不过170亿元,分摊到全球市场,实际压力并不大。而雷克萨斯这次直接砸在一个工厂上,又是独资,又是技术中心,确实够激进。但换个角度想,这其实也符合他们“稳扎稳打”的品牌逻辑。既然要做,就做到最好。
最后是特斯拉。雷克萨斯这波操作很明显是在模仿特斯拉的上海模式。特斯拉当年通过上海工厂实现了全球供应链的成本最优解,单车制造成本一度压到了3万美元以内。雷克萨斯显然也希望通过类似的方式,把中国市场做成自己的“利润中心”。同样是砸钱,但特斯拉已经证明,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
是孤注一掷,还是提前卡位?
很多人看到雷克萨斯的142亿,第一反应是“太冒险了”,甚至觉得他们是在拿一个成熟品牌的声誉做赌注。但仔细拆开来看,这事儿其实没那么极端。
首先,雷克萨斯的投资方向很清楚——新能源、智能化、本地化。这些领域未来几年一定是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点。与其说他们在冒险,不如说是在提前卡位。尤其是固态电池技术,这几乎是未来电动车市场的“杀手锏”。雷克萨斯现在砸钱进去,既是为了降低未来的成本,也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技术壁垒。
其次,他们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变。即便新能源车短期内不赚钱,雷克萨斯可以继续依靠燃油车的利润“输血”。这跟很多新势力、传统车企不同,人家是在“用未来赚现在”,而不是“用现在赌未来”。
最后,从品牌战略的角度看,雷克萨斯的独资建厂,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树立一个技术领先的形象。要知道,在豪华车市场,高溢价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销量,而是技术和品牌。雷克萨斯这波操作,算是把中长期战略玩到了极致。
写在最后
拆到这儿,你会发现,虽然雷克萨斯的142亿看着吓人,但其实没什么“玄学”。这背后是他们对市场、技术和成本的全面判断。更重要的是,这些动作并不是单纯的“烧钱”,而是有章法、有目标的长线布局。
所以,看到这种看似炸裂的数据,别急着下结论。重要的不是他们花了多少钱,而是这些钱能不能让他们踏上下一步的台阶。在这一点上,雷克萨斯并不像一些新势力那样在“赌命”,反而更像一个老手,在熟悉的牌桌上提前做了一个大注。而这注能不能赢下,答案会在未来几年浮出水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