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延高铁重联测试收官,一小时交通圈轮廓渐清

西延高铁的建设进程,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0月14日,随着DJ502次重联动车组稳稳停靠在延安站,这项为期三天的关键测试宣告完成。对于任何一条新的高速铁路而言,这种重联动车组的逐级提速试验,其分量行内人都清楚,它不再是单纯地测试线路能跑多快,而是开始全面检验在接近真实运营条件下,整套系统的承载能力与稳定性。

这次试验将两列8节编组的CR400BF-Z型动车组联挂起来,形成了16节的长编组列车,在新建的线路上以不同速度等级反复测试。最高时速跑到350公里,这个数字本身并不算新闻,毕竟在此前的综合检测中,检测车已经跑出过385公里/小时的更高速度。但关键不同在于,重联测试模拟的是未来高峰期满负荷运载旅客的场景,对轨道平顺度、接触网供电的稳定性以及通信信号传输质量的要求,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层级。这是一个从“极限性能”到“日常可靠”的验证过程,也是线路能否安全投入商业运营前必须通过的考验。

西铁资讯发布的消息里提到一个细节,负责此次任务的司机王森表示,试验时列车的列控系统与LKJ设备处于隔离状态,这对驾驶的精准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句看似专业的话,其实透露出一个信息:测试是在一种更为严苛、更依赖人力精准操控的条件下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采集到最真实、最基础的系统运行数据,为后续的自动控制系统调试提供依据。这种做法,在铁路工程领域,是对安全冗余的极致追求。

西延高铁重联测试收官,一小时交通圈轮廓渐清-有驾

与提速试验几乎同步启动的,还有一项持续约30天的信号系统测试。如果说轨道和列车是高铁的“躯体”,那么信号系统就是它的“神经中枢”。西安铁路局科信部的邓军将其比作一次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检”,这个说法很形象。测试内容覆盖了列车在区间自动运行、跨线转换乃至接收临时限速指令等超过二十项功能,目标是把信号指令的响应误差控制在毫秒级。现代高铁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这种看不见的、毫秒级的精确控制之上。

从九月份联调联试正式启动,到综合检测车跑出设计时速的110%,再到如今重联动车组试验的顺利完成,西延高铁的开通运营已经从蓝图变为清晰的时间表。所有这些密集的测试,最终都指向一个结果:将西安到延安的铁路运行时间,从现在的两个半小时压缩到一个小时左右。

时间缩短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交通本身。它意味着两个核心城市间的经济与人才流动将更加高效,也意味着延安这座城市将更深地融入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对于习惯了高铁速度的我们来说,这似乎是又一条线路的常规升级,但对于陕北地区的发展格局而言,这一个半小时的缩减,或许将成为撬动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有力支点。剩下的,就是等待所有测试数据汇总分析,然后进入最后的运行试验阶段。这条承载着多方期望的线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