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3000万,一汽-大众的成长密码,藏在这三个关键词里

你有没有想过,一家车企卖到3000万辆车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我说这个数字比2024年整个欧洲的汽车销量还要多,是不是瞬间就觉得震撼了?10月30日,一汽-大众就要迎来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成为中国第一个达到这个级别的乘用车企。数字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成立了34年的合资企业,究竟做对了什么?

从1到3000万,一汽-大众的成长密码,藏在这三个关键词里-有驾

1991年,一汽-大众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当时的第一款车捷达,以其皮实耐用的特点迅速打开了市场。从第一辆车到第100万辆,一汽-大众用了十余年时间。让人惊讶的是,从2000万辆到3000万辆,他们只用了5年多。这种加速跑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爆炸式增长的真实写照。

一汽-大众的成长路径清晰可见。从最初只有一个大众品牌、一款捷达车型,发展到今天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覆盖从经济型到豪华市场的33款车型矩阵。特别是奥迪品牌在1999年推出的A6(C5),首次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进行了轴距加长,开创了“L”型豪华车的先河。

从1到3000万,一汽-大众的成长密码,藏在这三个关键词里-有驾

支撑3000万辆规模的是五大制造基地的布局。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天津,这五个基地覆盖了中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主要市场区域。这样的布局不仅优化了产能分配,还构建了一个涉及1900多家上游供应商和1500多家下游经销商的产业链生态。

在质量管控方面,一汽-大众建立了极为严苛的标准。在长春基地,有320多个关键部位的螺丝拧紧过程被全程监控,相关数据会保存15年以备追溯。焊装车间采用康采恩柔性框架技术,可实现6种车型100%混线生产。

从1到3000万,一汽-大众的成长密码,藏在这三个关键词里-有驾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一汽-大众在绿色发展方面也走在了行业前列。五大基地全部建成“无废工厂”,其中成都、佛山、青岛、天津四个工厂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通过自建光伏与风电项目,一汽-大众年发电量达1.6亿度,再加上外购的清洁电力,每年可节约6.5万吨标煤。

技术创新路径的演变最能体现一汽-大众的转型。从最初引入德国的康采恩制造体系、奥迪特质量评审体系,到后来组建本土化研发团队,进行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化开发,再到如今深度参与核心技术的定义与开发。2025年3月,一汽-大众与德国大众签署协议,决定从2026年起为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新增11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车型,其中10款是新能源车。

从1到3000万,一汽-大众的成长密码,藏在这三个关键词里-有驾

在智能化领域,一汽-大众打破了“燃油车不智能”的固有认知。全新揽境成为行业首个搭载端到端高速NOA的燃油车,速腾L搭载的IQ.Pilot增强辅助驾驶系统能够覆盖95%的城市路况和100%的高速场景。

一汽-大众的社会贡献同样不容忽视。34年来,企业累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上缴税金超过7300亿元。近五年在儿童关爱和灾害救助领域的累计捐赠超过1.2亿元,年均采购帮销脱贫地区产品超过2000万元。

2025年8月,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和成都经开区管委会签署了《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按照规划,捷达品牌将在2028年前推出5款新车,其中4款是新能源车型,首款纯电车型计划于2026年上市。

从1到3000万,一汽-大众的成长密码,藏在这三个关键词里-有驾

今年9月28日,554辆一汽-大众整车从上海港发出,预计11月份在中东地区上市。这批针对中东特殊气候和路况进行适应性开发的车辆,标志着一汽-大众正式启动海外市场拓展战略。

从最初的捷达到如今的ID系列电动车,一汽-大众的产品演进轨迹恰好与中国家庭从“拥有代步工具”到“享受多元出行”的需求升级相契合。每个时期的爆款车型,无论是早期的捷达、宝来,还是如今的速腾、迈腾,都精准地捕捉到了当时中国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