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田,毕生本田”,这话儿听着像什么?像个老炮儿的口头禅,咂摸咂摸,全是对经典东瀛铁骑那股子没来由的偏爱和执念。就像有发小说的,爷们儿,魂儿不老,这份愣劲儿,搞不好就搁在那一嗓子排气管的咆哮里了。
这几年,国内这玩儿机车的调调,那是噌噌往上冒啊。从几万块的入门小排,到几十万的奢华巡航舰,各路车型那是琳琅满目。就拿本田来说,从金翼GL1800这种旗舰级的陆地游艇,到Africa Twin这种能撒野豁泥的探险神驹,再到CBR1000RR-R这种赛道狂徒,选择性多到眼花缭乱。
可话又说回来, 凭啥大家伙儿就对这些个东瀛铁马,特别是本田,有这么深的羁绊呢?难道光是仗着皮实耐操、身手矫健?事情怕是没那么简单。
一面儿,这些压箱底的东瀛机车,确实在性能和坚挺程度上做到了登峰造极。就说那金翼,1833cc的水平对卧六缸,加持DCT双离合变速箱,骑起来那叫一个丝滑舒坦。长途拉练,那简直就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SPA。还有Africa Twin,轻量化龙骨加上长行程避震,甭管是瀚海大漠,还是崎岖山道,都能游刃有余。这种硬茬儿,才是圈粉的根基。
另一面儿,这些铁马,也承载着一代人的芳华记忆。忆当年,国内摩托车这摊子还没这么红火的时候,东瀛机车几乎就是高段位的代名词。那时候,要是有辆CB125T或者CG125,那可是倍儿有面儿的事儿。这些家伙,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生活剪影,是荷尔蒙爆棚的岁月。
不过,要是单把缘由归结于情怀,可能就有点一叶障目了。毕竟,情怀这玩意儿,说穿了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要是这些车马力不足,做工粗糙,再多的情怀,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实则,更深层次的逻辑,大概还在于东瀛铁骑在技术上的矢志不渝和精雕细琢的匠心。就拿CBR1000RR-R来说,那可是直接从MotoGP赛道上下来的黑科技。空气动力学套件、电子避震、Brembo卡钳,各种顶流的配置,都是为了死磕极致的性能。这种对技术的偏执狂,才是真正让人沦陷的软肋。
而且,东瀛机车在设计上也很有自己的腔调。像CB1000R, 环形LED大灯搭配腱子肉油箱,复古又科幻。还有CB1300 Super Four, 经典的“金刚”造型,满溢的都是旧时光。这种在设计上的巧思,也是蛊惑买家的一个关键要素。
但也得承认,价码也是个迈不过去的坎儿。像金翼,国内要四十万打底,CBR1000RR-R也要二十六万。这价钱,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还是有点高不可攀。即便是NT1100,也要十六万起步。所以,玩儿机车,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财力的试金石。
还有一茬,国内的摩托车氛围,跟老外还是有点脱节。很多城市对摩托车都有些掣肘, 比如禁摩、限行之类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摩托车的发展。
不过,话说回头,就算有这些茬口,也拦不住大伙儿对铁马的热忱。就像一位资深老玩家说的, 骑机车, 骑的是一股自由,是一种对速度的饥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
所以,“一日本田,毕生本田”, 这句话,不单单是对本田铁马的称道,更是对一种活法的追逐。它代表着一种念想,一种对技艺的笃信,一种对逍遥的渴盼。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品牌光环和过往情分时,可曾忖量过背后那精益求精的做工和永不停歇的技术更迭?
没准儿,这就是经典东瀛铁骑,值得典藏的真实原委吧。只是但愿,未来的摩托车江湖,能更加开明和多元,让更多人能领略到机车的狂野和浪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