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干了十几年的变速箱技工,会收到裁员通知。” 这是一位德国奔驰员工的无奈感慨。近一年来,全球汽车产业链正经历一场 “裁员风暴”,从奔驰、大众等整车巨头到博世、采埃孚等零部件龙头,裁员名单不断拉长,累计失业人数已突破 13 万,昔日风光的 “汽车人” 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职业寒冬。
这场裁员潮已席卷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区域,整车厂成为 “重灾区”。作为豪华车代表的梅赛德斯 - 奔驰,今年上半年就启动了规模达 3 万人的自愿离职计划,截至 10 月 22 日已有约 4000 名员工接受遣散方案离职。为推动裁员落地,奔驰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补偿条件: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 50 万欧元(约 415 万人民币)遣散费,部分员工能拿到 “N+11” 的补偿套餐,远超行业常规标准。
德系车阵营的收缩不止于此。大众汽车早在去年 12 月就敲定重组计划,2030 年前将在德国裁员超 3.5 万人,同时削减本土工厂产能;奥迪计划到 2029 年底裁员 7500 人,沃尔沃今年 5 月已宣布全球裁员 3000 人。法国雷诺也紧随其后,10 月传出将通过自愿离职计划裁员 3000 人,市场营销、财务等支持性岗位首当其冲。
美日车企同样难逃缩减命运。美国福特因欧洲电动车市场需求疲软,9 月宣布德国科隆工厂 2026 年初将裁员 1000 人,加上去年计划的 4000 人裁员,欧洲区瘦身规模已达 5000 人,且首次波及整车生产部门。日本日产的经营重建计划更为激进,截至 2027 财年将关闭 7 家工厂,裁员 2 万人,占员工总数的 15%。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全球整车厂裁员计划已超 10 万人。
整车厂的 “减法” 正沿着产业链向上游传导,零部件供应商巨头的裁员规模同样触目惊心。德国零部件龙头博世 9 月宣布,到 2030 年底将再裁 1.3 万人,叠加 2024 年的 9000 人裁员计划,累计达 2.2 万人;另一家巨头采埃孚 10 月也官宣裁员 7600 人,两大企业合计裁员近 3 万人。
这场裁员风暴的冲击力远超单个企业范畴。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德国汽车行业已裁撤约 5.5 万个岗位,咨询公司安永则指出,德国汽车行业过去一年净减岗位约 5.15 万个,其中供应链受创最严重。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会(CLEPA)的统计更令人揪心:自 2020 年以来,欧洲汽车供应链已流失约 8.6 万个工作岗位。
在英国,裁员预警同样密集。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教授戴维・贝利直言,汽车产业的岗位联动效应显著,“一个汽车厂的岗位可能带动供应链中七个相关岗位”,仅考文垂所在的西米德兰兹地区,受影响岗位就可能达 2.5 万个。
从行业格局来看,这场裁员潮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汽车产业深度调整的必然结果。全球车市需求疲软、电动化转型加速、成本压力攀升等多重因素叠加,让传统车企不得不通过裁员降本求生。奔驰 2024 年财报显示,其全球销量同比下滑 3%,中国市场销量跌 7.3%,息税前利润暴跌 31.9%,为实现 2027 年削减 50 亿欧元成本的目标,裁员成为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中国车企的强势崛起也让国际巨头承压,本土化率超 90% 的中国品牌通过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国际车企的利润空间。
13 万岗位的消失,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变迁,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对于行业而言,这场 “寒冬” 既是挑战也是转机 —— 在旧岗位被淘汰的同时,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新机遇正在浮现。但对当下的 “汽车人” 来说,如何跨越转型鸿沟、重拾职业赛道,仍是最迫切的现实考题。
编辑:肖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