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阿维塔科技法务部给“苏黎世贝勒爷”这位腰部汽车KOL抛了份律师函,勒令其删除在各大平台发布的,有关阿维塔12空气动力学测试失真的所有,还要求人家郑重其事地道歉,并且把道歉声明在全网账号上pin住一个月。
导火索是“贝勒爷”此前一段视频,直指阿维塔12量产版的实测风阻系数高达0.28Cd,与官方宣称的0.21Cd南辕北辙,误差比例直逼三分之一。
这出戏码,甚至引来了星舰掌舵人马斯克的围观,他在X上转发了那段惹事的视频。
阿维塔官方当时的回应是,该博主的“纯属子虚乌有”,并且放出狠话,要邀请第三方机构来次“开箱验货”,公开测试风阻系数,甚至还向马斯克本人发出了“共襄盛举”的邀请。
这事儿,细琢磨起来,颇有嚼头。
车企这边,锱铢必较地追求技术参数的极致,恨不得把小数点后面的零都堆成一座山;另一边,博主实测数据一曝光,立马就如同捅了马蜂窝。
吃瓜群众一脸懵圈:这瓜,到底该往哪边站?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风阻系数,究竟是何方神圣。
说白了,就是车辆在行进时,空气给它使的绊子。
风阻系数越小,理论上油耗就越省,提速也越快。
但各位看官,这仅仅是象牙塔里的推演。
真正上路,路况、驾驶习惯,甚至是老天爷的心情(风向),都会左右油耗。
因此,风阻系数固然要紧,但绝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车企对这风阻系数如此执念?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招徕顾客。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续航里程是消费者心头的朱砂痣。
而降低风阻系数,是提升续航里程的捷径之一。
厂家在吆喝的时候,自然会把这个数字往大了吹,毕竟数字够靓眼,才能拴住看客的目光。
再来说说这位“苏黎世贝勒爷”。
在这个人人都能摇身一变成为自媒体的时代,汽车KOL的能量不可小觑。
他们的一句话,很可能直接撬动消费者的钱袋子。
所以,他们的测评,既扮演着监督者的,也可能受到利益的裹挟。
毕竟,点击量就是硬通货。
现在,阿维塔一纸诉状,将这场关于风阻系数的口水仗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背后,实则是车企与自媒体之间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
车企需要自媒体的摇旗呐喊,但又忌惮自媒体的“扒皮”。
自媒体需要车企提供素材,但又渴望保有独立性,攫取更多流量。
这件事,也引发了我们对汽车行业数据宣传真实性的拷问。
车企在兜售技术参数的时候,是否应该更坦诚、更客观?
消费者在围观测评视频的时候,是否应该更冷静、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人或许认为,车企与博主之间的龃龉,不过是商业利益的短兵相接。
但在我看来,它也折射出当下信息传播生态的复杂性。
在信息洪流的裹挟下,我们每天都被五花八门的信息所淹没。
如何去伪存真,如何不人云亦云,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考题。
我们总是先验地将矛头指向车企的虚假宣传,但有没有想过,正是消费者对于“完美”数据的过分迷恋,才助长了这种风气?
如果消费者不再那么执着于那些“高大上”的数字,车企还会绞尽脑汁地“润色”数据吗?
这场风波,最终将以何种方式落幕,我们无从知晓。
但可以预见的是,它将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一些启示。
车企应该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的硬实力,而不是过分沉迷于营销噱头。
消费者应该更加理性,而不是盲目地迷信广告。
正如前文所说,阿维塔向马斯克发出“共襄盛举”的邀约。
这个举动,与其说是为了澄清风阻系数的真伪,倒不如说是为了博人眼球,制造话题。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真相,有时反倒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果真如此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