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电车冬季续航暴跌,吉利衰减8%引热议,北方车主集体破防

最近几年,只要一到冬天,关于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话题总能冲上热搜,尤其是在咱们北方地区。

很多刚买了新车的车主都普遍反映一个问题:夏天开着还好好的车,怎么一到冬天,续航里程就跟闹着玩儿似的,掉得特别快?

宣传单上写的续航六七百公里,看着挺美好,可真正在零下十几、二十度的天气里开起来,实际能跑的里程数往往要打个对折,甚至更多。

哈尔滨电车冬季续航暴跌,吉利衰减8%引热议,北方车主集体破防-有驾

要是再打开暖风,那电量消耗的速度,简直能让驾驶员的心情跟着一起跌到冰点。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不少北方的电动车主感觉自己像是被厂家给“忽悠”了,心里直犯嘀咕:这电动车,在北方到底还能不能开了?

难道我们北方的消费者,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续航焦虑,成为每年冬天都必须面对的“老大难”问题吗?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聊聊那个经常出现在宣传册上的词:CLTC续航。

这个听起来很专业的名词,全称是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

说白了,它就是一个在特定标准下,对车辆进行续航能力的测试。

这个测试的环境可以说是相当“理想化”的,它要求在大概25摄氏度的恒温环境里进行,路面平坦,没有大风,而且测试过程中车辆的加减速都非常平缓,车上的空调、音响等耗电设备也基本都是关闭的。

在这种近乎完美的条件下,电动车自然能跑出一个非常漂亮的续航数据。

但问题是,咱们日常开车,谁能保证总是在这种“实验室”环境里呢?

尤其是在冬季的北方,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是家常便饭,路面上还可能有积雪结冰,开车时为了取暖,暖风更是必不可少的。

现实的用车环境和理想的测试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标称续航和实际续航之间的巨大鸿沟。

那么,为什么一到冬天,电动车的续航就变得这么“脆弱”呢?

这背后其实是基本的物理原理在起作用。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电动车使用的都是锂电池,而锂电池的化学活性对温度非常敏感。

我们可以打个简单的比方,电池内部负责传递能量的锂离子,就像是在游泳池里游泳的运动员,而电解液就是池子里的水。

在常温下,水温适宜,运动员游得飞快,能量输出效率很高。

可一旦到了冬天,气温骤降,池子里的水就像变成了粘稠的糖浆,运动员在里面活动起来自然就变得非常困难,速度慢,还特别费力。

哈尔滨电车冬季续航暴跌,吉利衰减8%引热议,北方车主集体破防-有驾

反映到电池上,就是其内部的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充放电效率大打折扣,电池能够释放出的有效电量也就随之减少了。

所以,续航里程打折,其实是锂电池在低温下的“天性”使然。

如果说低温本身已经让续航打了折扣,那么开暖风,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我们开的传统燃油车,冬天的暖风热量主要来自于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余热,这部分热量本来就是要散发掉的,现在拿来给车内供暖,几乎不额外消耗燃油,可以说是“废物利用”。

但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它制热就只能依靠一个叫做PTC的加热器。

这个东西的原理和我们家用的电暖气、电吹风差不多,就是通过电阻丝通电发热,简单直接,但耗电量也极其惊人。

在寒冷的冬天,PTC加热器的功率常常高达好几千瓦,持续开启它,就像是在车上挂了一个大功率的“电老虎”,不断地消耗着本就宝贵的电池电量。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车主会感觉,一开暖风,续航里程就不是“往下掉”,而是“往下崩”,眼睁睁看着数字飞速减少,那种焦虑感是实实在在的。

面对这个困扰北方用户多年的难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汽车行业的主流解决方案显得有些简单粗暴,那就是“堆电池”。

既然续航不够用,那就把电池做得更大。

电池容量从早期的五六十度,一路飙升到现在的八九十度,甚至超过一百度。

这种做法,确实在账面上让CLTC续航里程变得越来越长,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更大的电池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这些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车价变得更贵。

其次,电池越大,车身就越重,日常行驶时的电耗也会相应增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更关键的是,这种方法回避了核心矛盾,那就是如何提升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工作效率。

这就好比一个水桶底下有漏洞,我们不去想办法把漏洞补上,而是选择不断地往桶里加水,虽然能暂时维持水位,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然而,最近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思路。

哈尔滨电车冬季续航暴跌,吉利衰减8%引热议,北方车主集体破防-有驾

以吉利汽车发布的一项新技术为例,它似乎预示着解决冬季续航问题有了新的方向。

这项技术的核心思想,不再是简单地“堆电池”,而是转向了更精细化的“管理电池”,特别是对车辆热量的管理。

它不再把电池、电机、空调等部件看作是独立工作的个体,而是通过一套智能系统,将它们串联起来,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协同工作,目标就是把车辆产生的每一分热量都用到刀刃上。

具体来说,这种新的热管理系统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提升冬季续航。

一是高效利用废热。

电动车在行驶时,电机和电控系统同样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过去这些热量大部分都直接散发到空气中浪费掉了。

而新的系统则像一个精明的管家,把这部分“废热”收集起来,通过一种叫做热泵的装置,输送去给电池加热保温,或者直接供给驾驶舱取暖。

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对那个高耗电的PTC加热器的依赖。

二是采用了更高效的热泵空调。

相比于PTC的直接制热,热泵空调的工作原理更像是“热量的搬运工”,它能从车外的冷空气中吸收稀薄的热量,然后将其转移到车内,实现用1份电能,产生相当于2到3份电能的制热效果,能效远高于PTC。

当这项技术能够稳定地在零下二十度的极寒环境下工作时,就意味着冬季开暖风的能耗被大幅度降低了。

三是智能化的电池预热。

通过车辆的智能系统,车主可以在出发前,或者在车辆充电时,提前对电池进行加热,让它在开始工作前就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温度状态。

这样,车辆一启动,电池就能发挥出最佳性能,避免了冷启动时的大量能量损耗。

这一系列技术的组合,实际上是在尊重物理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系统工程的智慧,去挑战低温带来的限制。

它不再是简单地用更大的电池容量去硬抗,而是通过精打细算地管理和利用能源,从根本上提升了车辆在冬季的能源效率。

这种从“堆料”到“精细化管理”的思路转变,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北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它表明,终于有企业愿意沉下心来,去正视并着手解决用户在实际使用中最头疼的问题。

如果这种技术能够普及开来,未来北方的车主在选择电动车时,或许真的可以少一分对冬季续航的担忧,多一分对绿色出行的信心和从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