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去年跟一位同行聊天,他问我:你觉得增程车还会火多久?当时我随口说:得看市场怎么想。没想到,几个月后,这个话题突然变成热门。
你知道吗?据我估算,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车的销量冲到了118万辆(样本少,不确定性大),同比去年大概增长了63%。尤其27-40万价位区间内,中高端车型占比超过60%。这数据—有点离谱吧?我个人觉得,市场确实在悄悄发生变化:以前有人说增程就是‘脱裤子放屁’,现在呢?理想、问界、甚至一些合资品牌都开始把增程放在核心布局上。
说到差别,我试过两款车的实际体验。同样30多万,有一款纯电:快充快,平时用惯了电池头脑,但长途怎么办?有一次,开着它沿高速跑了两百多公里,临近目的地还得找充电桩。麻烦啊。相反,我试了台增程车,续航到了300多公里,还带个发电机(这段先按下不表),走到哪用到哪,也不用担心突然断电。用我粗糙的心算,百公里能源花费——如果油耗4升左右(这是估算,实际会有波动),成本比纯电便宜点。你说,省事还是省钱?难不成还得看个人惯。
市场的厌烦麻烦点也反映在消费者心理上。北方的冬天冷,电池效率差,还得倒腾暖风和充电。这些问题,纯电基本没法完美解决。增程呢?一边续航一边用油发电,看似多此一举,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中,那叫稳。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市面上大部分用户在长途、多走走的情况下,接受度明显高于纯电。偏偏很多人不相信?还记得那次修理厂的师傅说:你看,现在还能用的车,很多都是增程的。纯电太折腾。他脸上那点笑,说不出口的无奈。
而且,增程技术其实挺聪明。它有点像在生活中用电与用油的取舍。早些年,自己在乡下试过用水电炉和液化气炉,发觉两者都挺麻烦。后来装个柴油锅炉,不比原先的方式更便捷?增程也是一样—用电做主,油做辅,最大化利用资源,也省去抢充电桩的烦恼。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数据靠谱吗?——确实有点估算+体感。我相信数据背后的逻辑:一方面,国家在大力推充电桩,但普及还远不及油站覆盖,而增程车就是个混合动力的逃跑路线。另一方面,技术成熟了,成本也在递减。有人说,未来不敢保证,但至少眼前最实在。不然为什么大众和现代都押注增程?他们都知道,靠纯电拼不过国内基础配套的快速铺开。
我也会有疑问:未来会怎么样?不能太天真。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除了技术层面,供应链的博弈才是真核心。增程的增程器用的发动机,是不是要跟别的制造商打价格战?供应链一紧张,成本就上去了。更别说,电池技术还在不断突破,纯电续航能不能超越增程,没准几年后就变成过去式。我反复琢磨,纯粹的纯电路线,未来或许更像是奢侈品——技术上追求极限,市场还是要费劲。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还是得问消费者到底要什么?这个问题绕不开。有人,车里坐着一帮年轻人,直接问我:你觉得增程车买不买?我就想省心。我想了想,感觉他们的需求,可能就是稳妥、便宜、用着顺手。不禁问自己:难不成,未来的增程车会不跟我预想的那样,不拘一格地变成‘绿色家电’?或许吧。
我其实挺佩服那些支持增程的牛逼专家。他们把技术好像都捧得那么高大——什么绿色燃料呀,VG2G呀,听着挺高级,但究竟能实现吗?谁能保证增程不变成半成品?我倒觉得,咱们这些普通用户,最关心的还是每天开车不用死耗。说到这,我突然想到,那个朋友说:你试试增程,别总拿我车比。他是不信的,但心里该承认,增程的实际效果,比那些天马行空的设想要靠谱得多。
这车子里那块中控屏幕,没细想过,可能是我平时太惯用安卓导航了。突然想,可能增程设计还能聊出点新花样?在我看来,这条路还很长,只是心里默默琢磨: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不禁想:在我们这边,车子里的空气慢慢变得清新,除了那台老式的摩托车声——有时候,跟这个时代的绿色梦差别真明显。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