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被拿出来反复讨论:某家头部新能源车企,2023 年前三季度亏了 150 亿。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直接炸了,反应基本是“卖这么多车还亏这么多,这也太不正常了吧?”网上各种热评说,现在新能源车企简直是个“烧钱游戏”,这行业离崩盘也就差一步了。
确实,150 亿这个数字看着挺吓人。但咱们先别急着拍大腿,仔细拆解一下,看看这事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行业里本来就这样,或者它其实没那么危险?
先说这家车企的背景。它在新能源市场里算头部玩家,2023 年前三季度卖了差不多 70 万辆车,营收超过 1000 亿。按销量算,它已经是全球新能源销量榜前三了。换句话说,人家是能卖得动车的,不是那种“靠 PPT 讲故事”的公司。
但问题就在这里:卖得动车,营收也不少,怎么还能亏成这样?这就得深扒数据了。
先看毛利率,这是个能直接反映赚钱能力的指标。2023 年上半年,这家车企的毛利率从 2022 年的 17% 掉到了 1%。对,没看错,直接被腰斩还多。新能源车行业整体毛利率在 10%左右,这家公司显然已经跑到行业底部了。毛利率这么低,原因挺复杂的。一方面是原材料涨价,尤其是电池里的锂、镍这些东西,贵得离谱。另一边,它为了抢占市场,疯狂打价格战,车价压得特别低。这等于是在“硬亏”盈利空间,自己给自己减利润。
再看研发投入。这家公司 2023 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接近 100 亿,占营收的 10%。这个比例在新能源车企里算高的,比肩科技公司。钱主要花在哪呢?自动驾驶、车机系统、动力电池等等。听上去挺有前途,但短期内都是烧钱项目,根本看不到盈利,甚至可能拖垮财报。
还有一块大头是市场营销费用。新能源车行业竞争白热化,广告投放、渠道管理、服务网点扩建……这家车企在这些地方的支出非常猛,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超过 150 亿,占比 15%。这已经接近它的毛利润了,也就是说,卖一辆车赚的钱,大部分都给了销售费用。
讲到这里,大体能看出它亏的原因是“结构性”的。高研发、高营销、低毛利,这是新能源车企的通病,不只是它一家这样。比如某新势力品牌,卖价比它高,销量却没有它多,同样亏损严重;再看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虽然不至于亏得这么夸张,但毛利率也很难看,基本在 5%-8%之间徘徊。外资品牌呢?像特斯拉,确实赚钱,但它走的是规模化+成本控制的路子,和国内新能源车企的打法完全不同,没法直接对比。
那问题来了,是不是这家公司钱花得太离谱了?是不是“乱花钱”导致的亏损?我觉得,这事得一分为二看。
首先,人家确实花了很多钱,但这些钱不是瞎花的。研发投入高,是因为新能源车赛道本来就要求高技术壁垒。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东西,每项都烧钱,但又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如果不提前布局,等到市场真正成熟时,可能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再看价格战。说它“自残”也行,但实际上,这是在抢占市场份额。新能源车行业还处于快速增长期,市场蛋糕在快速扩大。此时选择降价,是为了挤压竞争对手,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短期看是亏了,但长期可能是战略性的“以亏换赢”。
最后是营销。这部分确实让人肉疼,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不花这些钱,谁来买账?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不一样,消费者需要被教育,被转化。广告、渠道、服务这些东西,都是为了打消用户顾虑,把市场培育起来。眼下还没到收割红利的时候,先种地是必须的。
说到这里,回头再看 150 亿的亏损,还会觉得它离崩盘近吗?我个人觉得,没那么夸张。新能源车行业是个典型的重资产、重投入行业,早期的激烈竞争必然伴随着高成本和低利润。它看着像在“烧钱”,其实是在“建城墙”。当然,这种打法也有风险,前提是它得继续融资,撑到周期拐点。如果资金断裂,那就真危险了。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其实拆开了也不复杂。重点不是它亏了多少,而是它亏的这些钱,是不是能换来未来的竞争力。下一步要看什么?要看它能不能通过技术和规模化逐步降低成本,要看它的市场份额能不能持续扩大,要看它能不能熬过这一轮高投入周期。如果能,那这些亏损就是“战略性”的;如果不能,那就真成了“无底洞”。
所以,不用太紧张。新能源车行业本来就是一场长期战争,现在的亏损只是前沿战线的阵地争夺。但说到底,谁能赢,还真不是一两年能看清的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