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内力”不够,背靠大树也未必能顺利“乘凉”。曾被长安委以“新能源突围”重任的深蓝汽车,在摸爬滚打了几年之后,落得个“灰头土脸”的结果。产品定位模糊、销量增长乏力、产品线规划混乱,种种问题交织,让深蓝汽车逐渐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昨晚,深蓝S09正式上市并开启交付,新车搭载深蓝超级增程+华为乾崑智能,共推出5款车型,官方指导价为23.99-30.99万元,补贴后为20.49-27.49万元,价格还算符合预期。作为深蓝汽车旗下最大的车型,主打家庭大六座SUV,S09似乎是被寄予了厚望。
按道理来说,背靠长安集团,有着长安的技术和资源支持,并且布局了丰富的产品线以及动力路线……如此“努力”的深蓝汽车,怎么也不至于在主流市场上如此“落魄”。而事实是,深蓝汽车并没有获得什么亮眼的成绩,消费者对其产品总也“不买账”,品牌口碑也是每况愈下,盈利目标一直处在“口号”阶段。诸多现状都在指向一个问题:深蓝汽车的发展思路可能早就“偏航”了。那么,深蓝汽车到底遇到了什么难题?如今的境况又是如何导致的呢?
事与愿违的销量
豪言壮志解不了深蓝汽车实现盈利的“渴”,事与愿违的销量,让品牌离“盈利线”越来越远。“2025年深蓝年销100万甚至200万,成为世界一线电动车品牌!”2023年初,CEO邓承浩立下的flag相信很多人还记得,而实际上,根据相关数据,数据显示,深蓝2023年仅完成13.48万辆销量,不足原定目标20万辆的七成;2024年目标定为国内28万辆、全球45万辆,实际仅交付24.3万辆,连续两年未达标。事实是,前两年深蓝汽车的实际交付量加一起都没有40万辆。
2025年,长安汽车又对深蓝2025年发展提出了“实现正向盈利循环”“实现行业领先”两大要求,深蓝不得不硬着头皮又立下了2025年“全球50万辆”的flag。结合前两年深蓝汽车的销量表现上看,要实现这个目标,深蓝必须得达到108%的销量增幅。要知道,2025年,行业预测新能源车增速将放缓至40%以下,深蓝想实现108%的暴涨无异于“逆天改命”。
即便深蓝在2024年底宣布过“连续数月盈利”,但去年财报中深蓝亏损15.72亿元,成立6年半累计亏损超过了115亿元的数据,一下子就揭了深蓝的“老底”。更重要的是,根据近一年的销量数据,深蓝的整体销量依然要靠S07和SL03撑着,二者占比分别达到49.62%和28.46%,加起来占到了总销量的78.08%。而深蓝推出的三款新车S05、L07、G318的销量加起来还不到30%,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深蓝汽车之后上的几款新车,都没能得到用户欢迎,短时间想拿到多高的销量,基本不可能。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深蓝从首款车型开始就暴露了产品战略的混乱。作为品牌首款车型,SL03以增程式轿车身份亮相,本应凭借差异化定位打开市场,但初期定价过高,且动力配置保守,未能抓住主流消费群体。更致命的是,车型命名逻辑混乱——首款轿车定名SL03,第二款SUV却命名为S7,导致消费者对车系定位产生混淆。
更令人困惑的是,在SL03在售期间,深蓝又推出L07车型。从产品本质看,L07与SL03几乎是同一车型,仅增加了华为智驾系统,但命名差异让消费者难以理解两者的区别。第一款轿车命名如此随意也就罢了,作为品牌第二款车型,S7后面又改名S07,这种命名混乱在汽车行业堪称大忌。通常而言,车型改名或序列调整会严重影响品牌认知,而深蓝在短短几年内连续两次犯忌,足见其产品战略的随意性。
“贪心”的惨痛代价
造车最忌讳人云亦云,贪心不足,什么都想做,又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是深蓝汽车战略失误的根本原因。一开始,深蓝汽车凭借着增程式技术这一核心优势,在S7身上尝到了“甜头”。而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深蓝并不想只依靠这么一款车型取胜,于是,其开始将目光转向近几年刚在中国市场兴起的越野车型。
去年6月,深蓝带着G318进入了越野市场,并在上市前就宣称“订单破万”,大有要“秒杀”坦克等品牌的意思。而实际上,一开始的热度一过,这款车就“不行”了。数据上看,其月销千台是常态,全年累计不足万辆,可见用户压根“不买账”。至于不买账的原因,邓承浩的回答是:“产能配置与用户需求不匹配是导致销量不及预期的原因之一”。
换句话来说就是,深蓝压根没搞懂用户需要什么。从深蓝团队原本预计两驱空悬版和四驱舒享版会更受欢迎,但实际情况却是80%的用户选择了四驱空悬版这一情况上,也足以证明深蓝汽车对用户了解的不足。
深蓝汽车在G318上的失误,另一个原因其实是因为它太“贪心”。一方面,明明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更擅长的方面,深蓝却选择了去动自己完全不擅长的领域的“蛋糕”;另一方面,深蓝拿方程豹豹5和理想L7这种车来对标,等于既想要方程豹豹5的市场,也不想放理想L7的市场。
可惜的是,方程豹豹5和理想L7,前者在技术上已经拿下了不少用户,后者的“家庭牌”也早已成了中国汽车市场上的招牌,深蓝想用一台G318来挑战,显然有点高估自己的实力了。而这样的“贪心”思路,也让深蓝G318感觉无所适从。它既想用方盒子造型赢一波流量,又想引入科幻元素,创造一些未来感。结果,用户一句“四不像”给深蓝泼了盆冷水,网友们对于其“伪硬派”的吐槽,也注定了其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再加上方程豹豹5去年7月底突然官降5万元的举动,更是让G318失去了所有的反抗“力气”。该说不说,在品牌定位上,深蓝“既要又要”的思路,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主打高端市场的G318销量占比只有4.71%,G318卖不好,也就意味着深蓝汽车还是得靠最开始的那几款车“走量”,那么盈利更可能会遥遥无期。
未能“断奶”的结果
不管深蓝承不承认,其这些年一直都是有“退路”思维的。和很多一开始就靠自己自力更生的品牌不同,深蓝汽车在生存上一直没有“断奶”,长安对其源源不断的投入,让其过度依赖长安的“输血”,反而影响了品牌的独立成长。长安巨额的研发投入,很大一部分都流向了深蓝,这一比例甚至高达12%,远高于长安集团及竞争对手。而实际上,深蓝汽车并没有研究出什么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其专利数量远少于比亚迪,在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也明显落后。可见,其研发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决策层还是有责任的。作为品牌负责人,思维过于“体制化”,除了日常营销烧的那些钱,深蓝汽车甚至大手笔的投入创办了深蓝驾驶学院,企图以赛道营销手段强化用户认知。据透露,深蓝汽车每年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10%,这意味着,长安给深蓝的那些钱,可能根本没多少花在了刀刃上。我们不妨算笔账,按照2024年372.2亿元的营收计算,深蓝汽车全年研发费用不足40亿元。相比之下,同为新势力的理想汽车研发投入达到111亿元,蔚来更是高达130.37亿元,这差距过于明显。
更严重的是,或许总认为背后有长安撑着,深蓝汽车这几年一直成长缓慢,很多决策做的都像“玩儿”似的,口碑每况愈下。比如,邓承浩曾通过社交平台表示不会降价,结果转眼就对G318启动降价促销,直接踩在了用户担心车企“背刺”的雷点上。而深蓝推出三款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进入3.0推送时代,却唯独少了G318车型,也对老车主非常不友好。有车主透露,在购置车辆时销售明确表示G318搭载的高通8155芯片,但实际采用的性能更低的联发科MTK8675芯片,更是引来诸多用户不满。
不止是G318一款车上存在“背刺”的情况,焕新版深蓝S07和L07,入门款售价与老款一致,新增了自研的智驾系统,具备智能泊车、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等高阶智驾功能,却忽略了老车主希望能够更新智驾配置的需求,也是直接败了不少好感。实话说,这样的深蓝,长安汽车就是想“捞”,也无从下手。
说白了,现在的深蓝对于长安汽车来说,大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支持了好几年,结果产品、口碑等方面都没有太好的竞争力,扔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甚至连辨识度都谈不上。根本没办法和长安体系的阿维塔、启源等已经打好了“高端”“性价比”等标签的品牌相提并论。这样看来,一旦深蓝长时间在发展上没有突破,长安汽车是否会将其看作“弃子”,也未可知。
结语
什么都想要,有时候更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产品布局随意,发展上人云亦云,又缺乏群众基础……被持续“输血”几年,深蓝汽车都没想着打造自己的“内力”,陷入如今的尴尬境地,自己要负上大部分责任。有业内人士分析,深蓝的“盈利”依赖长安集团的输血与成本压缩,比如共享制造平台、砍掉10%的经销商市场费用、零库存策略等,对于“内力”不足的深蓝来说,这种“守财奴式经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远了不说,其是否能在未来几年逐渐加剧的行业竞争中撑得过去,都还是未知数。
好在,作为长安新能源转型的“嫡子”,长安汽车也不会说放弃就放弃。如果深蓝能够让放弃“退路”思维,在产品定位、命名体系、技术研发与用户口碑等“内力”上多下功夫,深蓝汽车或许还有“翻身”的机会。否则,那句“内力不够的企业,未来3~5年淘汰概率非常大”,可能就要成为深蓝汽车的“剧终赠言”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