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市可真是热闹,一天一个样,让人有点眼花缭乱。
咱们普通老百姓可能都感觉到了,马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聊起买车,话题也从以前的德系日系,变成了现在的比亚迪、小米、理想。
但就在大家以为增程式电动车,就是那种既能充电又能烧油的车,能解决所有烦恼的时候,突然风向就变了,有说法是它的销量都“腰斩”了,各大车企好像约好了一样,纷纷把宝全押在了纯电动车上。
这下可把人给整不会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增程车的好日子就这么到头了?
那接下来,汽车市场的下一个大机会,又会是什么呢?
咱们得先掰扯掰扯,增程式电动车到底怎么了。
说它“销量腰斩”可能有点夸张,但它的热度确实大不如前了。
想当年,增程车刚出来的时候,简直就是救星。
那时候大家买电动车最怕啥?
不就是“里程焦虑”嘛,生怕开到半路没电了,尤其是在高速上,看着续航里程往下掉,心里那叫一个慌。
增程车就特别聪明,它相当于给车带了个“移动充电宝”,平时在市区上下班,就用电,又安静又省钱;真要跑长途回老家,万一找不到充电桩,车里的发动机一启动,烧点油就能自己发电继续跑,心里那份踏实感,是纯电车给不了的。
特别是理想汽车,靠着“奶爸神车”的定位,把大空间、舒适性和增程技术结合得明明白白,一下子就火了,让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现阶段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吗?
可市场这东西,变得比翻书还快。
增程车的优势,正在被两股力量慢慢削弱。
一方面,是纯电动车自己越来越争气了。
你看看现在,充电桩建得到处都是,商场地下、高速服务区,找个充电的地方比以前容易太多了。
更关键的是,电池技术进步太快了。
宁德时代搞出了充电十分钟就能跑四百公里的“神行超充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更是把安全性和成本控制得死死的。
当一辆纯电车随随便便就能跑个六七百公里,充电又快又方便的时候,增程车那个“能加油”的优点,是不是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毕竟,它车上还一直背着个发动机和油箱,增加了重量和复杂性。
另一方面,是更厉害的插电混动技术出来了,直接从背后给了增程车一击。
这里就不得不提比亚迪的DM-i技术。
它和增程还不太一样,增程车基本上就是个电动车,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直接驱动车轮。
而比亚迪的DM-i这种混动,发动机既可以发电,也可以在高速巡航的时候直接驱动车轮,这样一来,在高速上它的燃油效率就比增程车更高。
这就让增程车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论纯粹的电车体验,它比不过纯电车;论综合的燃油经济性,尤其是在高速上,它又可能被更先进的插电混动比下去。
所以,很多原来考虑增程车的消费者,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增程车的市场自然就被分流了。
既然增程车这条路没那么宽敞了,那车企们就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纯电市场。
这一投不要紧,直接把纯电市场变成了一个“修罗场”,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比亚迪直接把秦PLUS的价格打到了7.98万,一辆A级轿车卖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价格,这基本就是不给同级别的合资燃油车留活路了。
紧接着,小米汽车横空出世,用造手机的思路来造车,21.59万起的售价,配上那样的性能、设计和智能生态,直接把整个市场的性价比标准又拉高了一大截。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降价了,这是一场“生死淘汰赛”,目的就是用最低的价格、最强的产品力,快速把那些没有核心技术、资金不雄厚的品牌给清理出局。
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车。
但对车企来说,这背后都是在用真金白银的投入来换取市场份额,压力山大。
国内打得火热,出海去赚外国人的钱,本来是个好出路。
咱们的国产新能源车,像比亚迪、蔚来、名爵这些,在欧洲、东南亚市场上也确实争气,技术好、配置高、价格还公道,一度让那些老牌的外国车企很头疼。
根据数据,光是2023年,我国就出口了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了77%以上,这成绩单相当亮眼。
但是,你做得太好了,别人就会眼红,甚至会害怕。
于是,各种贸易保护手段就来了,欧盟说要对我们进行反补贴调查,美国直接加高关税。
这就好比你武功练得再好,人家不让你上台比武,你也施展不开。
这逼得我们的车企必须想新办法,不能光是简单地卖车了,得考虑技术输出、在海外建厂,走一条更难但也更长远的全球化道路。
说了这么多,那下一个真正的风口到底是什么呢?
现在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同一个词:智能化。
如果说电动化解决了汽车的“心脏”问题,让车能跑起来,那智能化要解决的就是汽车的“大脑”问题,让车变得更聪明、更懂你。
以前我们买车,聊的都是发动机是多大排量的,变速箱是几档的,底盘调校怎么样。
现在你再去问问年轻人,他们关心的是车里那块屏幕有多大,用的什么芯片,车机系统流不流畅,能不能像手机一样在线升级,自动驾驶功能好不好用。
这种变化是颠覆性的。
品牌的光环正在慢慢褪色,所谓的“德味”“日系品质”,在可以K歌、看电影、打游戏的智能座舱和能帮你自动跟车、变道、泊车的高阶智能驾驶面前,吸引力确实在下降。
这就是一场“心智的战争”。
小鹏汽车为什么能在技术圈子里赢得尊重?
就是因为它死磕智能驾驶。
华为赋能的问界系列为什么能卖得那么好?
就是因为它的鸿蒙座舱和那套号称“全国都能开”的智能驾驶系统,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小米汽车一发布,大家讨论最多的,除了它的外形和速度,就是它能和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连接的生态体验。
未来的汽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铁壳子,而是一个可以和你交流、帮你分担驾驶疲劳、不断学习进化的“轮式机器人”。
现在L2级别的辅助驾驶已经很普遍了,真正的竞争焦点,在于谁能率先实现不需要高精地图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让车在复杂的城市道路里也能像老司机一样自如行驶。
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
这场变革的影响,甚至延伸到了修车保养这个领域。
电动车结构简单,没有发动机机油、变速箱油这些东西要换,保养起来便宜了不少,这对传统依靠售后服务赚钱的4S店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
但新的机会也随之而来,比如电池的检测、维修和回收,就是一个巨大的新市场。
还有智能系统的软件升级、高级功能的付费订阅,都可能成为车企新的收入来源。
这对于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考验着它们如何在新时代里继续保持领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