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江苏无锡惠山的一家企业里,一件大事让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都为之振奋。
这家名为“无锡金润电液”的公司,他们生产的第300万套汽车电液控制执行模块,正式下线了。
可能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会觉得有点陌生,这是个啥东西?
简单来说,它就是我们开车时,那个让换挡变得平顺、让动力衔接流畅的自动变速箱里,最核心的“总指挥”。
从0到300万套,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长达15年的奋斗故事,更是一次中国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的漂亮突围。
我们得先明白,这个小小的模块在汽车里有多重要。
开过自动挡车的人都有体会,好的车,加速减速,挡位切换得悄无声息,非常顺滑;而有些车,换挡的时候会感觉有明显的顿挫感,这就是变速箱控制水平的差异。
而决定这个水平高低的关键,就在于这个电液控制模块。
它就像一个精密的大脑,通过接收车辆的各种信号,比如车速、油门深度等,然后精准地控制液压油路,推动内部的机械结构,完成每一次完美的换挡。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技术含量极高的部件,市场几乎被几家国外巨头垄断。
国内的汽车厂商要想用,只能花高价进口,不仅成本高,还时常受制于人,这成了中国汽车工业一块心病。
无锡金润电液的故事,就是从决心要治好这块“心病”开始的。
这家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两代人的接力。
父亲是国内最早投身于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之一,在那个大家普遍认为“造不如买”的年代,他就坚信,汽车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他带领团队,从最基础的零部件加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经验,心里却始终瞄准着自主研发这个终极目标。
时间交接到“90后”的儿子薛博文手中。
他和父亲一样,毕业于被誉为中国汽车人才摇篮的吉林大学。
但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在正式接手企业前,他先是出国深造,又在世界顶级的汽车企业里工作学习,亲眼看到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管理是怎样的。
当他回来接棒时,带来的不仅是年轻人的闯劲,更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在他接手后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员工从一百四十多人增加到三百多人,产值预计今年能达到5.5亿元以上,增长速度非常惊人。
市场上对他们产品的需求有多旺盛呢?
据说,仅仅是国内一家整车厂的某一个型号产品,金润每天就要稳定供应近三千套。
这样的成绩,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苦攻关。
要造出这个“中国芯”,需要打通一整条非常复杂的产业链,从最开始的产品设计、计算机仿真模拟,到样品试制,再到后端的压铸、精密机械加工、总成装配,最后还要进行严格的实验测试,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
而在这其中,他们遇到了一个最大的“拦路虎”,一个几乎让项目停滞的难题,那就是测试设备。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东西都快造出来了,怎么会被测试给难住?
现实就是如此。
当时,能够全面、精准地检测电液控制模块各项性能指标的专业测试台,国内根本没有,全世界也只有少数几家外国公司能生产,买一台就要花费数千万元人民币。
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壁垒,别人卖给你产品,但用来检验产品好坏的标准和工具,却牢牢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
没有这个测试台,你就算做出了产品,也无法向客户证明你的产品是可靠的、性能是达标的,更无法进行后续的优化和改进。
面对这个困境,金润的团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们自己研发!
这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们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投入巨额资金,组织了一支顶尖的研发队伍,从零开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最终,他们成功了,研发出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测试台。
这一突破的意义,远不止是省下了几千万的采购费用。
更重要的是,它让金润彻底摆脱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把产品质量的评判权和技术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通过这个自主研发的平台,他们积累了海量的核心测试数据,能够真正用数据来指导产品的迭代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也正是因为这个关键的突破,金润的产品才真正赢得了国内各大汽车厂商的信任和认可。
十五年的坚持,换来的是沉甸甸的荣誉。
金润牵头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科技支撑计划等。
他们参与研发的搭载了“金润芯”的8挡自动变速器产业化项目,更是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个奖项的含金量极高,标志着他们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家顶尖。
如今,汽车行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这对汽车的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润也早已洞察到这一趋势,近年来投入了超过一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他们的产品方向,正在从服务于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向着更具未来感的智能驾驶核心执行系统扩展。
同时,他们的技术应用也不再局限于汽车领域,开始向更广阔的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领域延伸。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他们通过和高校合作等方式,正在建立一支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队伍。
金润电液的成功,也离不开其所在的无锡惠山这片沃土。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落户无锡惠山高端装备产业园开始,就得到了当地政府在政策、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个企业的崛起,往往也是一个地区产业生态成功的缩影。
从0到300万,这不仅仅是一个产量的突破,它代表着中国制造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信和实力,也给所有致力于自主创新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