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老百姓聊天,汽车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国产车。
这几年,国产车的发展速度跟坐了火箭似的,吉利、比亚迪、长安、奇瑞这四家,更是经常在销量榜上你追我赶,被大家伙儿称为国产“四大天王”。
那问题就来了,光看销量热闹还不够,咱们得往深了看,这四家到底谁的技术底子更硬?
谁才是那个真正掌握核心科技的“武林高手”?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用大白话,好好捋一捋这四家的技术家底,看看谁主沉浮。
咱们得先把时间倒回去一点,回到那个燃油车唱主角的年代。
那时候评价一辆车好不好,最核心的标准就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
这三样东西,是汽车的“心、脑、腿”,是硬功夫,来不得半点虚的。
先说说奇瑞,这家伙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技术理工男”。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奇瑞是出了名的爱钻研,而且是闷着头自己搞。
早在二十多年前,当很多车企还在琢磨怎么“借鉴”国外成熟技术的时候,奇瑞就已经建了自己的发动机厂,一门心思搞自主研发。
这股劲头,让它成了国内第一个能把发动机卖到美国、德国这些汽车老家的自主品牌。
这就好比咱们自己家的厨子,做的包子不仅国人爱吃,还让吃惯了汉堡牛排的外国人也排队来买,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奇瑞的鲲鹏动力发动机,特别是那台2.0T的,性能参数非常亮眼,而且奇瑞敢给出发动机“终身质保”的承诺,这背后要是没点真材实料的技术自信,是绝对不敢这么玩的。
在变速箱和底盘上,奇瑞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从自己研发CVT变速箱,到后来推出8AT自动变速箱,底盘调校也是自己正向开发,开起来感觉很扎实、很稳重。
所以说,在燃油车时代,奇瑞就像一个基本功特别扎实的武林高手,内力深厚,招式稳健。
再来看吉利,吉利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可以说是“资源整合”的高手。
吉利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步棋,就是收购了国际豪华品牌沃尔沃。
这一招实在是太高明了,它不是简单地买一个牌子,而是直接把沃尔沃几十年积累的技术、研发体系和安全理念都“打包”了回来。
所以我们看到,吉利的进步是飞跃式的。
它的发动机技术借助了沃尔沃的支持,变得成熟可靠。
而它最大的亮点,是和沃尔沃一起开发的CMA平台架构。
这个“平台架构”说白了,就是一辆车的“骨架”。
骨架好,车子的安全性、操控感和舒适度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像吉利旗下的领克品牌,之所以能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个高级的“骨架”。
所以,吉利就像一个眼光独到的盟主,懂得借力打力,通过整合全球最好的资源,快速提升了自己的实力。
接着是长安,长安在燃油车时代,打出了一张王牌,那就是“蓝鲸动力”。
这套动力系统,特别是它的发动机,在数据上非常抢眼,动力输出很猛,开起来提速快,很有劲。
很多人第一次开长安的车,都会被它那股冲劲儿给惊喜到。
不过,长安也有点“偏科生”的意思,它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发动机上,相比之下,它的变速箱和底盘技术就显得中规中矩,调校风格也更偏向于家庭日常使用的舒适性。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百米冲刺速度飞快,但在耐力跑和技巧项目上就稍微弱了一些。
所以,长安在燃油车领域有自己的杀手锏,但在综合技术均衡性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最后说说比亚迪。
坦白讲,在那个燃油车为主的时代,比亚迪在“三大件”技术上确实没什么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四家里面最不起眼的。
它的早期车型,很多人都知道有比较明显的模仿痕迹,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底盘,都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技术特色。
但是,如果我们以为比亚迪那时候是在“躺平”,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比亚迪当时正在下一盘非常大的棋。
它把燃油车业务当成一个“造血”的工具,用赚来的钱,悄悄地、大规模地投入到了一个当时还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新领域——新能源。
这是一种卧薪尝胆,是为了在未来的战场上实现“换道超车”。
果不其an,时代的大潮说来就来。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全球,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被彻底颠覆了。
过去大家比的是谁的发动机轰鸣声更悦耳,现在比的是谁的电池更安全、续航更长,谁的电控系统更智能。
评判标准从“三大件”变成了电池、电机、电控这新的“三电”系统。
这时候,那个曾经在燃油车时代默默无闻的比亚迪,突然之间就站到了舞台的最中央。
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爆发,绝非偶然,是它坚持了近二十年技术投入的厚积薄发。
它推出的“刀片电池”,用最直接的方式解决了消费者对电动车最大的顾虑——安全。
那个著名的“针刺实验”,让所有人看到,它的电池在极端情况下也不会轻易起火爆炸,这一下子就抓住了用户的痛点。
更厉害的是,比亚迪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研自产,从上游的锂矿资源,到电池、电机、芯片,再到整车制造,几乎所有核心部件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样做的好处是巨大的,不仅技术上可以协同优化,更能有效地控制成本。
当别人还在为电池涨价、芯片短缺而发愁时,比亚迪却能稳定地生产和交付。
紧接着,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横空出世,更是给了传统燃油车市场一记重拳。
它用一种“电为主,油为辅”的全新逻辑,实现了在不充电的情况下,油耗也能做到百公里三四升的惊人水平,而且驾驶体验无限接近纯电动车。
再加上“电比油低”的定价策略,一下子就让很多原本打算买合资燃油车的消费者,转投了比亚迪的怀抱。
2023年,比亚迪年销量突破300万辆,一举成为中国市场的销量冠军,这是中国汽车品牌历史性的突破。
当然,面对比亚迪的强势崛起,吉利、长安、奇瑞也都在奋起直追。
吉利推出了高端纯电品牌极氪,以及面向主流市场的银河系列,它深厚的平台化技术和全球资源,依然是它强大的后盾。
长安则选择与华为、宁德时代等科技巨头强强联合,推出了深蓝、阿维塔等新品牌,试图在智能化和三电技术上快速追赶。
而那个“技术宅”奇瑞,也把它的研发精神用在了新能源上,推出了自己的混动技术和高端新能源品牌,虽然市场声量暂时不大,但其技术底蕴依然不容小觑。
这场国产汽车的技术对决,已经从燃油时代的“阵地战”,演变成了新能源时代的“立体战”,竞争的维度更多,也更加激烈。
这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因为只有在这样充分的竞争中,我们才能用上技术更好、品质更优、价格更实惠的中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