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潮流逆转?全球豪华与实力品牌集体踩下“暂停键”
一场关于汽车未来的豪赌,似乎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几年前,电动车被誉为改变世界的革命之光,但如今众多大牌汽车制造商正在集体踩下刹车,甚至临时退场,把研发转回熟悉的汽油与混合动力车。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本来鼓足干劲的厂家按下了暂停键?
还记得2021年,几乎所有汽车巨头都在雄心壮志地发布宏伟蓝图,宣布未来几年全部电气化,大规模斥资、布局产能,仿佛下一秒地球上的尾气就要被赶尽杀绝。如今风向突变,今年虽说美国市场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能突破百万辆,但最新分析师普遍持观望态度,预测火爆劲头或将进入平台期。
其实转折很直观。从今年9月底起,美国本土生产的电动汽车将不再享受高达7,500美元的税务抵免。这个看似冷冰冰的数字,其实对消费者、对企业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早在7月就有过提前预警,他提醒特斯拉投资者电动车激励措施即将取消,今后几个季度将“并不轻松”。而特斯拉正是靠这种补贴跑马圈地,趁势扩张。现补贴喊停,无疑于高速前行下突然冒出的“限速牌”。
日本汽车巨头本田今年5月公开表示,将削减2百亿美元对电动车的投资,重新瞄准混合动力市场。下狠心的速度,若拿体育比赛来比,简直就是大刀阔斧的“叫停”令。紧接着,本田又确认将终止在美国生产其原定力推的Acura ZDX电动跨界车型。有趣的是,本田的理由很“社会现实”——北美工厂的项目叫停只是对“市场状况”的反应。这种表述耐人寻味,显然他们对电动汽车热度的持续性心存疑虑。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美国市场混合动力车销量同比暴涨48%,远远超过纯电动车的增长幅度,也让坚持“两条腿走路”的车企暗自欣慰。
吉普品牌的转身同样意味深长。去年的新车发布会上,吉普曾信誓旦旦,计划2025年推出标志性Gladiator皮卡的插电混合动力版本。短短一年,战略就变成了优先保住“传统基业”,让电动版Gladiator悄然隐退。此举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吉普不再满足于盲目追求电动车新鲜感,而是在“重新评估产品战略”后,选择了更接地气的路线。一位品牌发言人坦言,客户偏好的变化成为做决定的关键。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皮卡销量总计260万辆,其中电动皮卡比例不足3%。明显,国内广大用户对电动化巨变持观望甚至保守态度。
Stellantis集团旗下的Ram品牌也掀起了产业波澜烈潮。9月初宣布将停产全尺寸电动皮卡REV 1500。这款被誉为福特F-150 Lightning最有力竞争者的纯电皮卡,去年还被寄予厚望。最终因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无奈退出赛道。要知道,2023年上半年,北美电动皮卡市场同比增幅只有1.5%,远低于行业预期。对于动辄几十万甚至更高售价的电动卡车来说,失去补贴直接加重了消费者负担,品牌方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和主流汽油车型抗衡。
德国的保时捷情况同样触目惊心。原本高调押注豪华电动车,如今被全球电动车市场的变数狠狠泼了一盆凉水。原计划中的电动运动型多用途车,已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汽油和混合动力产品线的强化调增。据行业跟踪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下滑了近17%。面对这一趋势,他们不得不承认战略转型将令公司蒙受高达1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0亿元的损失。收到此信号,投资者也是用脚投票——保时捷股价创下近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英国宾利表态调整也让人大跌眼镜。这个以手工打造超奢华汽车著称的品牌,曾坚定实施2035年前停产内燃机、全面电动化。可到了今年秋天,宾利首席执行官亲口宣布,计划已彻底搁置。相反,他们拟重推旗下最受欢迎车型的全新汽油版本,深挖传统客户群体。最新财报显示,尽管全球对新能源车的热度升高,但宾利内燃机车型依旧占据总销量70%以上。一组对比数据让人警醒:2023年宾利全球售出15,174台新车,仅有区区7%为纯电或混合动力。
美国汽车巨头福特同样改变了投资节奏。8月,福特主动将即将上市的全新全尺寸电动卡车和下一代商用电动车企划推迟至2028年。该公司结合市场动态做出调整,依据自身在电动车领域数十亿美元的亏损经历,决定押宝更为实用和亲民的小型电动车型。据消息人士透露,福特正调集位于加州的“臭鼬工厂”秘密研究更具性价比的中型电动车,力图将售价控制在30,000美元以内。值得注意,行业预测到2025年,美国市场每3辆新车中仅1辆为电动汽车,其余仍然倚赖燃油动力。
整个行业的风云突变,不仅仅是决策层的理性调整,还深深嵌根于用户的用车逻辑和实际体验。以北美市场为例,即便基础充电设施已增设至全美约16万个公共充电桩,但和3,800多个加油站网络对比,车主依旧担忧“续航焦虑”。特别是山区、高寒等特殊场景下,电动车表现仍然逊于传统动力。再加上二手车保值率普遍不高,许多潜在买家犹豫是否入场。
不仅如此,电动汽车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成本危机”。据美国汽车工会统计,2024年单台电动汽车的平均制造成本较燃油车高出2,500美元。加上原材料——尤其是锂、钴——供需紧张,行业人士普遍担忧美国能否像预期那样,到2030年让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的50%。
堆砌补贴不如稳打稳扎。数年前,各国政府纷纷推行激进的补贴与强制性政策,为电动汽车大幅让利,指望能迅速颠覆产业格局。2024年随着各种政策红利逐步消退,企业背后的账算得越发精细。消费者要面对买车支出的实际增加,企业也肩负着运营增长和股东收益的双重压力。现实逼得厂商不得不“前怕狼后怕虎”地重新审视电动汽车路线。
汽车工业注重“坚如磐石”,细水长流。电动与燃油、混合动力竞相并进,才是行业应有的生态。即使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科技元素不断进步,底层的动力系统依旧需要时间和技术的软着陆。否则头脑发热盲目冲刺,容易在快速转向后被现实迎头泼冷水。刚性的投资正如洪水猛兽,一旦政策收紧,资金链吃紧,谁也无法单靠理想主义活下去。
这场汽车行业的“换挡减速”,让我们看到一次全球性大潮下的集体冷静。正如中国老话“行百里者半九十”,电动汽车的普及之路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畅。换道超车固然重要,但如何稳步前行、灵活调整才是关乎企业、行业乃至环保目标的关键。未来究竟哪种动力方式占上风,或许还得让市场和时间慢慢来回答。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理性审视个人需求、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车型,也许比盲目追风更具智慧和远见。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