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车评人詹姆斯上周试驾时闹了个大笑话。 他把1米8的摄像师塞进第三排后,对方突然兴奋地比出“V”字手势:“见鬼! 我的膝盖离前排还有三指空间! ”这个画面在社交媒体爆火,评论区炸锅:“汉兰达车主已哭晕”“等这车引进,我立马卖旧车! ”
这款让老外惊呼的狠角色,前脸像未来战车冲进现实。 工程师把进气格栅改成158块立体钻石造型,阳光下像银河洒在车头。 细看格栅底部藏着会发光的灯条,晚上解锁瞬间,五层灯带从中间向两侧流动,路人总误认是造车新势力。 更绝的是轮拱线条,像健身教练的肱二头肌般隆起,配上22英寸的“大脚”,停车场里比宝马X5还唬人。
坐进驾驶舱才懂啥叫“空间魔术”。 二排地台全平不说,设计师把座椅轨道加长16厘米。 实测1米75的成年人能轻松蹲着走过道,三排乘客钻进去不狼狈。 最颠覆的是第三排座椅高度:实测34厘米比汉兰达高3厘米,坐垫像小沙发承托住大腿。 北美车主实测塞进三个儿童安全座椅后,还能在过道放折叠婴儿车。
动力才是王炸组合。 那台2.4T混动心脏藏着小秘密:低速时电机单独驱动像纯电车般安静,油门踩过1/3才唤醒汽油机。 记者实测百公里加速6.2秒,推背感比老款3.5L V6还猛。 丰田工程师偷偷改进了变速箱逻辑——上个月阿拉斯加极地测试时,工程师在-30℃环境把电池组裹满加热膜,6AT变速箱油换成航天级低温液压油,雪地里脱困速度比竞品快8秒。
混动系统省油绝招藏在细节里。 松油门时变速箱自动断开发动机连接,用48匹回收电机反拖发电。 实测洛杉矶到旧金山700公里路程,全程空调23度载四人,表显油耗5.8L。 加油站小哥看着这台5米巨兽惊呆:“我以为最少喝10个油! ”
智能配置这次没输新势力。 14英寸中控屏自带防指纹涂层,戴滑雪手套都能滑动。 新手司机福音是那个激光雷达系统:纽约晚高峰实测,有辆滑板车突然从卡车后窜出,车自己刹停时离碰撞还有2.4米。 老司机更爱它的雪地模式,加拿大车主反馈开启后四轮动力分配像章鱼吸盘,冰湖上过弯敢踩油门。
豪华装备藏着小心机。 顶配版的麂皮车顶摸起来像猫咪肚皮,JBL音响在D柱藏了天空声道。 最实用是二排扶手箱里的小冰箱,能装下六罐可乐还带急速制冷。 门板暗格塞得进13英寸笔记本电脑,美国家长夸这是带娃神器。
北美论坛已曝出价格底线。 入门款35万人民币起,比汉兰达贵五万但多出全景天窗+混动系统。 经销商透露客户纠结最多的是选7座还是8座——后者中间过道宽15厘米,实测金毛犬能自由穿行。 二手车商更兴奋:当地三年车龄的试驾车被溢价12%收购,车贩子们赌它会是下个保值王。
隔壁老王上周搞到份工厂零件清单:前保险杠比汉兰达宽8厘米,第三排头枕厚度多4厘米。 轮胎供应商证实它用了和雷克萨斯同级的隔音棉,120时速车内噪音仅61分贝。 更狠的是后排空调系统,三排独立出风口能吹18度冷风,夏日暴晒后五分钟降温13度。
德国某竞品总工私下吐槽:“他们竟给备胎仓装液压挺杆! ”实测女车主单手就能开合80公斤尾门,购物车能直推进后备箱。 放倒座椅后进深2.3米,冲浪板能横着塞进去。 车友群最火视频是车主塞下整棵圣诞树,车顶行李架都省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