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到新闻,新能源车产销都快把腿砸断了,电池价格也在不断下降,我心里总琢磨,这些厂商是不是都在拼命压成本?去年我跟修理工聊天,他说:电池那么本科,怎么还能便宜?我估计,哪天出个超便宜的,就真牛了。 这其实让我觉得奇怪,毕竟,上游锂矿和原材料价格都在涨,怎么电池厂还能降价?(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曾经亲眼见过一台电动车,盖子刚拧松,里面一串串的电池舍不得动,像是钳子一夹,忽然想起,现在的行业局势挺像我们当年抢卡车配件的场景:谁的供应链更灵活,谁就能领先一大截。你会不会觉得,这么多电池厂都在折腾技术,可它们的差别到底在哪儿?我做过个粗略的心算:一节电池的成本,左右在40-60块钱(样本少,体感),而续航1000公里的动力包,要大约400-600块钱的电池成本。能不能搞出个结构更合理一点的?是不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比一比?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一些厂商,特别是那些一直站在技术前沿的公司,它们会不断在电解液配方、材料纯度上折腾。有时候我就会觉得:这是不是像做菜,越复杂越香?但实际上,很多细节技术,比如电池的形状设计,都是在业内标准基础上微调出来的。你能想象一块续航锂电池,怎么从鼓包变成肉眼看不见鼓的难题?这不光是技术堆叠,更像是用一种不断折腾的心态去攻坚。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很多硬标准背后,是团队夜以继日的试验,从材料到结构,每个环节都在打磨。一个朋友说:宁德时代敢接宝马那份变态标准,就是靠死啃。这真不是吹牛,拿到超限的测试报告,付出多少血汗钱,才能把工艺调到极致?但有时候我在想:那么多公司都在跑供应链,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押上全部身家去欧洲建厂?听说投欧洲的那个项目,投资成本一下就飙到几百亿,回报的线怎么画,谁都没算准。那你说,要不要去赌一把?
我还一直琢磨,宁德时代的赌性是不是有点像老玩家那种敢死队精神?去年投资匈牙利的那步棋,说白了,赢了就站稳了欧洲市场的前排,但如果输了,后续的扩张也只能说努力了。好像我们日常生活也一样,说不定,哪个环节出一点差错,就会直接卡脖子。就像我每天扛着大包,盯着货车司机,心里暗想:这车能跑多久?维护成本如何?这算不算微型版的产业链博弈?
我觉得,宁德时代的秘密,或许在于它不仅在堆产能,更是在塑造行业规则。它自己控制了从矿山到回收的产业闭环,还敢在海外这么拼命投钱。那你会不会疑惑,这样全控是不是也意味着一些潜在的风险?技术创新跟不上,或者国际政策突然变脸,怕不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刀?
每次翻开财报,都能看到一个数字:毛利率不断往下走。从早先的40%以上,慢慢滑到现在20出头。真心觉得,作为一家巨头,要么找个新点子,要么就得老点子做到极致,否则在规模越大,难保护利润的逻辑中,真没啥战斗力。听说固态电池还在研发阶段,谁先成功量产,谁就能再玩一番。这东西像个传说中的神器,到底什么时候能变成现实?我就喜欢在脑海里想:要不,未来汽车轮胎都要换电池模样的能量块?
对了,问你个问题:你觉得未来产业链的规则会不会变得更像拼牌九?谁能赌对哪个技术、哪个市场,就能拼到最后?我们这些普通人,很多事情其实都看不太懂,但那天我把汽车拆了个遍,看到车底那一堆繁杂的线和焊点,就意识到:技术的堆叠像我们装家具一样,也是个拼图游戏。谁袖子里有个秘密武器,谁就能多赚点。
可触摸的小细节:就算再偏的欧洲工厂,小时候我看那工人干活,手上的动作就特别娴熟。似乎每个齿轮都在说:别偷懒,我能跑得更快一点。这不就像我们平时修车,换个电池就像修个心脏。哪天的心脏出了问题,整台车就要趴窝了。
我总在想,未来怎么变?行业变了,我们还能不能找到个自己位置?这股赌的力量,会不会也是一种慢性等待的表现?像我,常常觉得很麻烦,别的公司总是在拉锯战中死磕,但宁德时代似乎更喜欢快刀斩乱麻,这,是不是代表了一种敢赌的勇气或者说惯?
我还在琢磨:到底是技术在引领变革,还是人们的赌性在塑造新时代的规则?也许,只要我们愿意赌点儿,未来哪天,电池里居然装了个算命的芯片?到时候,开车还能不用想那么多,只要问一句:续航还能走多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