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落,上海某地的道路监控镜头里,一辆银色的理想MEGA静静停靠在路边。
忽然,车身下方渗出几缕白烟,零星的火苗快速爬升。
几分钟后,警灯闪烁,人群围拢,手机闪光灯下的碎片和焦糊味混杂着秋风。
如果你是那位车主,刚在超市买完菜,出门看到自己的新能源车正在“自燃直播”,你会怎么做?
A:先拍照发朋友圈,怒怼厂商?
B:现场撒泼、要求赔偿?
C:默默致电客服,倒霉认栽?
还是D:蹲在路边,琢磨“买新能源图个啥”?
我并不是当事人,甚至没有新能源车。
但作为职业习惯病患者——见到“事故、召回、声明”这几个关键词,总会忍不住像法医看尸检报告一样,扒拉一遍细节,看看这具“案例”里,藏着多少行业的隐疾。
10月31日傍晚,理想汽车因MEGA车型自燃事件,宣布召回同批次共11411辆车。
官方通报冷冷清清,倒也干脆——“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动力电池可能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紧接着,CEO李想在微博上补了一刀:“哪怕万分之一的风险也不能等,生命只有一次。”
这事在新能源圈里,算是刮了场秋风。
一边是“主动召回”的正面形象,另一边,是冷却液这点小细节,居然能让一辆号称高科技的智能汽车,沦为“移动炸弹”。
案例的味道,就在这两极间晃悠。
换个视角,咱们分析一下证据链。
首先,事故的直接诱因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
理想汽车这批MEGA,冷却系统的配方——可以这么说,有点掉链子。
冷却回路一旦防腐不力,铝板腐蚀渗漏,冷却液“顺藤摸瓜”跑到了动力电池和电机控制器里。
电池热失控,就是行业里最怕的那颗定时雷。
其次,理想汽车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方式,值得打个分。
这不是第一次有新能源车自燃,也不是第一次有批量召回。
但“主动召回”这个动作,在中国新能源车企里,还真不多见。
很多同行,喜欢等到舆情发酵、监管介入,甚至被用户怼到墙角才扔出个“召回补丁”。
相比之下,这次理想打了个提前量:哪怕事故原因没彻查清楚,也先召回排查。
技术细节里有个“梗”——此次召回不只是换瓶冷却液,还是顺带把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都换了。
单台车施工约为一天,顺手还给了用户一份保修延长。
能把召回做出仪式感来,也算独特的企业公关艺术。
不过话说回来,新能源车事故高发,真全怪企业“不够用心”吗?
新能源车的技术积淀,说白了,和燃油车比,就像小学生对阵大学教授。
三五年时间的技术试错,碰到百年汽车工业的“老油条”标准,难免跌跟头。
更何况,新能源圈里,太多企业习惯了“雷氏营销法”,一边举着高科技大旗,一边咬定“我们的车最安全、最环保、最智能、最懂你”,把用户捧成“上帝”,却不一定给了“保险箱”。
有意思的是,每当事故发生,总有企业喜欢甩锅。
“这是某地的劣质电!”、“用户私自改装,不遵守说明书!”、“外部极端环境不可抗力!”
每次听到这些说辞,我都忍不住联想到法医遇到讳疾忌医的家属:
“不是我家饭菜问题,是死者自己体质弱。”
“不是医生没治好,是病人不配合。”
说多了,多少让人怀疑这届汽车厂商,脑洞是不是也快“热失控”了。
理想汽车这次主动召回,从企业经营层面讲,肯定是有损失的。
11411台车,免费更换核心部件,还送保修延长,人工和时间成本都不低。
但换个角度看,与其赌舆情、赌人命,不如赌一次企业信誉。
再说一句黑色幽默:用户的命,万分之一的几率都不能碰,但品牌的脸,哪怕掉一层皮,也得自己补回去。
有趣的是,新能源市场多年高歌猛进,靠着“智能、大屏、自动驾驶、OTA升级”洗脑用户,资本和媒体也轮番推波助澜。
可真到产品安全、核心技术的时候,吹得天花乱坠管不了电池自燃、系统宕机。
所以说,营销的尽头,有时候就是一场集体“自燃”——烧掉的,不只是产品,还有信任。
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到理想这次的“自我纠错”?坦白说,未必。
一方面,主动召回对供应链、技术、财务、售后都是不小考验;另一方面,部分品牌依旧只会在危机面前玩“鸵鸟政策”。
而用户呢?
买车前是信仰充值员,出事故后可能直接变成键盘狙击手。
国产新能源,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石头有时候是冷却液,有时候是用户的耐心。
顺便自嘲一句:有时候做专业分析,像是在给“未成年”的新能源车写成长日记,一边吐槽孩子调皮,一边还得想办法哄他健康成长。
毕竟,等着看笑话的多,愿意陪着修错的少。
行业想成熟,光靠营销,靠IP,靠概念,最后可能只能做个短命“网红”;真正的正道,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
写到这里,还是那句话,产品瑕疵可以修,安全底线不能丢。
理想汽车这次“惊魂一跳”,也许能让同行们警醒:
每一桶冷却液,每一块电池板,都是一份责任书;每一次召回,都是一份自救。
用户不怕买错,怕的是厂商躲猫猫。市场不怕新技术,怕的是吹牛皮不落地。
如果下一个起火的不是理想,而是你钟爱的品牌,你希望他们怎么做?
是继续玩套路,还是像这次一样,正视问题、诚实召回?
新能源的未来,靠的不只是算法、资本、概念,更靠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和一次不拖泥带水的负责。
所以,下次遇到事故声明时,别急着骂天骂地,也别一味信宣传稿。
旁观者清,看热闹不如看门道。
你觉得,哪个门道最该补一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