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电动重卡企业逐步扩大海外布局,引起国际媒体与行业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近期连续报道了三一重卡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动向,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全球电动商用车领域的影响力正在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三一集团已实现新能源重卡海外销售超千台,并配套出口换电站等电动化设施。
三一集团重卡事业部董事长梁林河对此表示,到2030年,集团约一半的销售额将来自海外市场,较今年约10%的比例大幅提升。
这显示出以三一重卡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重卡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从产品出口到市场扎根的集体突破。
出海底气:电动化技术优势与完善的产业链支撑
中国电动重卡企业纷纷出海,背后有着深刻的产业逻辑和市场考量。
过去几年,在资本、政策与市场的多重驱动下,我国电动重卡产业实现了迅速发展。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柴油卡车在国内的销量占比已从2023年同期的75%下滑至51%,而电动卡车的渗透率则从两年前的4%跃升至24%。
然而,电动重卡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的同时,国内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价格战”持续蔓延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成为推动车企“走出去”最直接的现实动因。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需求结构也显露出局限性。目前,新能源重卡销售高度集中于钢厂、港口等倒短运输场景,而在真正的长途干线物流中渗透率仍然偏低。
尽管电池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电动重卡要在长途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仍需时间。面对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与场景单一的风险,出海布局已成为企业寻求增量市场的必然之选。
其实,中国企业的出海并非被动转移,而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这份底气源于在电动化浪潮中积累的显著技术优势与完善的产业链支撑。
在决定电动重卡竞争力的核心“三电”领域,中国已构建起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从电机、电控到车桥、底盘,完整的本土配套能力不仅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可控,也赋予企业针对海外市场特点进行快速产品适配与迭代的能力。
以三一重卡为例,针对重卡运营中的高能耗与时效痛点,三一布局了智能换电模式,将补能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十分钟以内,真正实现了“像加油一样便捷”。这一解决方案在高频干线运输场景中极大提升了车辆的出勤效率。
技术层面,三一电动重卡搭载800V高压平台与636kWh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综合续航突破500公里,已能覆盖大多数干线运输需求。
展望未来,三一计划将年营收的约8%持续投入电池技术研发、全国光伏充换电网络建设以及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为其全球竞争储备持续动能。
聚资源为“朋友圈”,产业链整合构建出海生态圈
当前,部分中国企业已开始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向生态出海,即在输出产品的同时,配套输出相关技术设施与运营模式。
以三一为例,目前三一已经探索出“先朋友圈后生态”的出海路径。即通过工程机械出口,建立了国际市场的认知度和销售网络,随后逐步拓展到重卡领域。
早在2006年三一重工便开国内工程机械企业之先河,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政府签订了三一普那投资协议,第一个海外基地实现“落子”。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三一在全球多个国家相继完成布局:2007年投资美国,第一次将工厂建到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达国家;2009年挺进德国,在贝德堡产业园举行奠基仪式;2010年落子巴西,剑指南美市场;2011年签约印尼,辐射整个东盟国家市场。
2012年是三一国际化战略的“组合拳”之年,通过并购与合资快速获取核心技术与渠道: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获得其全部专利技术、全球销售网络及其品牌,极大地加速了三一国际化进程;与奥地利帕尔菲格成立合资公司,双方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三一起重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多年来,三一将海外市场的散落资源编织成一张紧密相连的“朋友圈”,又将这张“朋友圈”熔铸为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如今,三一已建立起覆盖400多家海外子公司、合资公司及代理商的海外市场渠道体系,企业海外人员本地化率接近70%。
而这些已在海外构建的生态链体系很自然地延伸到了重卡领域。
2024年6月,沙特主权基金PIF子公司与三一集团达成协议,采购80辆电动卡车;2024年7月,三一重工向新加坡泛联合公司交付四轴纯电动混凝土搅拌车“E-mixer”。
三一的出海历程清晰地印证了“生态先行、产业协同”的战略价值。其成功不仅在于前瞻性的全球布局,更在于系统性地将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海外资源转化为赋能重卡出口的跳板与支撑。
这一路径充分表明:中国商用车出海已进入“生态出海”新阶段,唯有将产品、渠道、品牌、服务整合为有机整体,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持续获取话语权与影响力。
其实三一只是本文的一个特定举例,中国汽车产业链很多企业在国外都有着庞大的人脉关系和市场积淀,这些“朋友圈”资源在海外市场都会延伸出无限可能和巨大发展空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