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华为学造车,咋不学合规?塞力斯法务部被禁言!

跟华为学造车,咋不学合规?塞力斯法务部被禁言!-有驾

一、法务部“翻车”:是“猪队友”还是“背锅侠”?

咱先捋捋时间线:7月4日,有网友发现塞力斯汽车法务部的微博账号变成了灰色,底下一行小字扎眼得很——“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该用户目前处于禁言状态”。消息一出,评论区直接炸了锅,段子手们连夜上岗:“建议塞力斯法务部先给自己发个律师函”“别人是公关部灭火,你们是法务部放火”“合着法务部天天研究‘如何违法’是吧?”

笑归笑,问题来了:法务部到底干啥了?能把自己整禁言?微博官方没说具体原因,但“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这几个字分量不轻——要么是发了违法信息,要么是干了违法的事,总之肯定不是删两条微博就能解决的小打小闹。

有人猜,是不是之前跟网友“互撕”太猛?毕竟新能源车企这两年卷得厉害,从技术撕到价格,从销量撕到营销,法务部下场“参战”的案例不少见。比如某车企法务部曾因为竞品“碰瓷”自家技术,直接在微博发长文“开怼”,虽然解气,但也踩着法律红线边缘试探。塞力斯会不会也是这种情况?毕竟跟华为合作后,“问界”系列成了香饽饽,难免有同行蹭热度、泼脏水,法务部急了眼,出手没轻重,结果把自己赔进去了?

不管哪种原因,有个事实绕不开:法务部是企业的“合规盾牌”,现在盾牌自己裂了,这可不是小事。就像你请了个保镖,结果保镖先把警察招来了,你说尴尬不尴尬?

跟华为学造车,咋不学合规?塞力斯法务部被禁言!-有驾

二、从“十八线”到“顶流”:塞力斯的“华为依赖症”

要理解法务部为啥“翻车”,得先看看塞力斯这几年的“逆袭剧本”。说出来你可能不信,2021年之前,塞力斯在新能源圈基本属于“查无此人”状态。那会儿它还叫“金康赛力斯”,主打低端电动车,一年销量也就几万台,存在感还不如现在的新势力“小透明”。

转折点在2022年4月——跟华为“官宣”深度合作,推出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这车有多火?上市首月订单破万,余承东在发布会上拍着胸脯说“这车卖爆了”,塞力斯直接从“素人”变“网红”。紧接着,高端品牌“问界”登场,M5、M7、M9一款接一款,每款都打着“华为智选”“华为赋能”的标签,简直是把“含华量”刻在了车标上。

有华为这个“大腿”抱着,塞力斯的销量像坐了窜天猴:2024年卖了426885辆,同比增长182.84%!这是什么概念?同期比亚迪增速才30%多,蔚来、小鹏也就50%左右,塞力斯直接甩出“翻倍+”的成绩,把不少老玩家甩在身后。连超级工厂都在重庆两江新区火速建成,还加入了“品牌强国工程”,俨然一副“新能源新贵”的架势。

但“抱大腿”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塞力斯的“自主造血”能力,一直被网友质疑。比如问界系列的设计、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基本都是华为操刀,塞力斯更像是“代工厂”。有业内人士吐槽:“除了生产资质和工厂,塞力斯还有啥核心竞争力?” 这种“华为依赖症”,让塞力斯特别怕负面舆论——毕竟品牌溢价全靠“华为光环”撑着,一旦有人说“问界就是华为贴标车”“塞力斯没技术”,它能不急吗?

法务部可能就是在这种压力下“变形”的。正常法务部的工作是啥?审合同、防侵权、管合规,安安静静当“幕后英雄”。但塞力斯的法务部,可能被逼成了“公关打手”——谁质疑“含华量”就怼谁,谁扒“代工厂”老底就告谁,恨不得把所有负面声音都按下去。结果呢?管别人的“法”,自己先犯了“法”,典型的“用力过猛扯到蛋”。

跟华为学造车,咋不学合规?塞力斯法务部被禁言!-有驾

三、销量“狂飙”背后:合规的“刹车”忘踩了?

新能源车企这几年有多卷?用网友的话说:“前两年比谁活下来,去年比谁卖得多,今年比谁死得慢。” 在这种“生死竞速”里,很多车企都得了“销量焦虑症”——只要能冲销量,合规、品控、售后都能往后稍。塞力斯可能也没躲过这病。

你想啊,2024年卖42万辆,意味着平均每天要卖1169辆。为了冲这个数,塞力斯肯定得在供应链、生产、销售上“火力全开”。供应链要压成本,生产要赶工期,销售要搞促销,每个环节都绷得紧紧的。这时候,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合规”——毕竟合规这东西,不像销量数字那么直观,做得好没人夸,做得不好就可能“爆雷”。

法务部的“禁言”,可能就是这个“雷”的引线。比如为了销量,塞力斯在宣传上有没有“夸大其词”?比如承诺的续航里程、自动驾驶功能,实际体验打了折扣?如果有消费者投诉,法务部是不是用“法律手段”强行压制?再比如跟供应商的合同,为了赶产能,是不是签了“霸王条款”?或者在知识产权上,有没有不小心“借鉴”了别家技术?这些问题平时藏着掖着,一旦法务部操作不当,就可能被监管盯上。

更讽刺的是,塞力斯2024年8月刚跟华为“深化战略合作”,还投资了引望公司,说是要“提升核心技术能力”。结果半年不到,法务部先因为“违法”被禁言——与其花钱搞“战略合作”,不如先给法务部补补“合规课”。毕竟车造得再好,销量再高,要是踩了法律红线,照样可能“车毁人亡”。

看看其他车企的例子:某新势力因为虚假宣传被罚200万,某传统车企因为环保不达标停产整顿,哪一个不是因为“合规刹车”失灵栽了跟头?塞力斯现在的情况,就像开着一辆没有刹车的跑车,虽然暂时跑得飞快,但迟早要撞墙。

四、行业反思:新能源车企,别让法务部成“背锅侠”

塞力斯法务部被禁言,不是个案,是整个新能源行业“浮躁病”的缩影。这几年,新能源赛道太热闹了:资本追着投,政策捧着护,消费者抢着买,车企们个个喊着“颠覆传统”“改变世界”,但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想:“我们的合规体系跟上了吗?”

法务部的定位,本该是企业的“导航仪”,提前预警风险,规划合规路线。但现在很多车企把法务部当成了“灭火器”,平时不管不顾,等出了问题才让法务部“灭火”;甚至当成“武器”,用来对付竞争对手和负面声音。这种错位,注定会出问题。

就拿塞力斯来说,如果法务部的精力不是放在“怼网友”“删负面”上,而是放在审核宣传话术、规范合同条款、完善知识产权布局上,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吗?可能不会。但现实是,在“销量为王”的KPI压力下,法务部的“合规建议”往往不如销售部的“业绩报告”有分量。老板关心的是“这个月卖了多少台”,而不是“这个合同有没有法律风险”——这种导向下,法务部要么“躺平”,要么“越界”,很难独善其身。

跟华为学造车,咋不学合规?塞力斯法务部被禁言!-有驾

结语:造车先“守法”,不然都是“白忙活”

塞力斯法务部被禁言这事儿,给所有新能源车企提了个醒:造车是个慢功夫,合规是底线,销量是结果,不能本末倒置。你可以跟华为合作,可以年销42万辆,可以建超级工厂,但如果连最基本的“不违法”都做不到,前面的努力可能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后送塞力斯一句话:与其让法务部当“背锅侠”,不如赶紧给合规体系“踩刹车”。毕竟,能让企业走得远的,从来不是一时的销量狂欢,而是扎实的合规底盘。至于网友关心的“法务部啥时候解封”,可能得等塞力斯先想明白:到底是要“销量的面子”,还是要“合规的里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