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技术正迎来新的爆发点。2024年,中国插电混动车型销量突破450万辆,同比增长达85%,而同期纯电车型的增速仅为15%。这意味着,消费者对于“电动+油”组合的接受程度显著提高,尤其在中大型车市场中,插混已不再只是过渡方案,而成为真正可依赖的主流选择。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领克10 EM-P作为一款尚未正式上市但已获得广泛关注的新品,与比亚迪汉L DM-i这位插混市场中的成熟代表之间的对比也愈发具有代表性。两款车代表着不同技术思路与用户画像,如何选出适合自己的那一款,需要从架构、性能、智能化和续航逻辑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领克10 EM-P:三电机构架+Thor芯片,主打全场景智能和四驱能力
领克10 EM-P的整体硬件策略明确地指向“高规格”。其采用P1+P3+P4三电机驱动系统,不仅具备较强的能量回收效率,也能通过P4独立后电机构建出真正的电动四驱能力。这套系统在冰雪、湿滑或高速切换等复杂场景中具有更高的响应速度和更强的稳定性,尤其适合北方冬季或多变路况。
底盘方面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悬架,结构本身就决定了其支撑性和过弯表现更为出色,叠加领克品牌在赛事调校上的经验,使该车在操控感受方面具备同级中上水平。在满足家用舒适性的基础上,提升了驾驶参与感和动态响应能力。
座舱与智能辅助驾驶部分是该车的另一大卖点。其内置高通8295车机平台,在流畅度、信息显示、系统响应上表现突出。而英伟达Thor芯片则为辅助驾驶系统提供700TOPS的算力,支持高阶城区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变道、泊车辅助等功能,实用性和扩展性兼具。
配套配置方面,包括哈曼卡顿23扬声器、AR HUD抬头显示系统等,使整车的科技氛围与豪华感兼顾。车辆纯电续航为200+km,在城市中基本可以做到电驱日常全覆盖。更关键的是,在亏电状态下,车辆依旧能够通过后电机驱动后轮行驶,保证电驱手感不丢失,驾驶体验保持连贯一致。
比亚迪汉L DM-i:技术成熟,舒适稳健,强调家庭适配性与节能逻辑
比亚迪汉L DM-i作为中大型插混市场中的常青车型,最核心优势在于技术路径的稳定性与整体系统的成熟度。其搭载DM-i平台混动系统,高配车型支持电四驱结构,但采用的是前后双电机中后电机非独立方案。虽然在调节自由度上不如三电机架构灵活,但该系统在能耗控制、系统响应和成本平衡方面依旧具备竞争力。
悬架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结构,整体调校偏舒适,在多人数长时间乘坐中更显优势。车内空间利用合理,静谧性良好,尤其后排乘坐体验更贴合家庭使用场景。
智能平台方面,车机使用高通骁龙788G芯片,辅助驾驶系统集成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为254TOPS,支持L2级别辅助功能。虽然与Thor平台存在硬件差距,但系统逻辑清晰,功能实用,整体运行稳定,适合对高阶辅助功能需求不高的用户。
车辆提供12至16扬声器丹拿音响系统,声音均衡度良好,NVH控制也处于同级中高水准。纯电续航约为200km,能够满足城市日常出行需求,而在亏电状态下会优先切换至发动机辅助驱动,整个转换过程顺滑,节能逻辑明确,更偏向经济型使用场景。
插混轿车市场不再是单一技术路线的对决,而是围绕多种使用场景提供细分化解决方案的竞争。领克10 EM-P是技术主导下的新代表,以堆料和智能化能力吸引用户;比亚迪汉L DM-i则是实用主义下的典范,通过优化系统逻辑和长期验证稳住市场。如何选择取决于你是否更看重新一代技术下的体验升级,还是更偏好已有验证的稳定逻辑。答案不唯一,但越来越丰富的技术路径,正让每一位用户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混动车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