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挺火,讲的是比亚迪接手了福特在巴西废弃的工厂,巴西总统卢拉在投产仪式上激动得热泪盈眶,说这不仅是车,是“主权和尊严”。
很多人看了热血沸腾,觉得这是咱们中国兄弟仗义,是全球南方国家抱团取暖的佳话。这种叙事很动人,也很有传播力,但我总觉得,作为成年人,尤其是关心真金白银流向的成年人,咱们得把这事儿往深了捋一捋。
情感上的共鸣当然重要,但商业世界的底色,永远是一本冷冰冰的账本。如果咱们只看到台上的眼泪和拥抱,却看不懂台下的算盘,那很容易把一次精明的商业布局,误读成一曲简单的友谊赞歌。
我们先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看。
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由一个外资巨头撤离,再由另一个新兴外资巨头接手填坑,这在人类工业史上,压根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本质上是一种“产业新陈代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家电、汽车横扫美国,多少美国铁锈带的工厂关门,又有多少日本公司在美国建厂?那时候美国人喊的是“日本将买下美国”。后来韩国的三星、LG崛起,又在日本企业手里抢走了多少面板、存储的市场份额?
你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产业的转移,本质上不是国旗的替换,而是效率的替换。谁的成本更低、技术迭代更快、供应链管理更极致,谁就能在上一轮霸主“跑不动”的时候,顺理成章地接管它的生态位。
福特为什么从巴西撤?真的是它不看好巴西市场,或者跟巴西人民没感情了?算了吧,资本哪有感情。核心原因就一个:它在巴西的燃油车生产线,已经不具备“值博率”了。
传统车企的生产模式,链条长、包袱重、全球化协同成本高。在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下,这些“浓眉大眼的”老牌巨头,自己在美国和欧洲本土的转型都步履维艰,焦头烂额,自然要优先砍掉那些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海外业务,收缩战线,把钱用在刀刃上。所以,福特的撤离,不是一次背叛,而是一次基于财务报表的理性止损。
那比亚迪为什么又去了呢?因为它代表了一套全新的、效率更高的生产体系。
比亚迪最恐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垂直整合。从电池、电机、电控,到上游的锂矿资源,它几乎把一辆新能源车的所有核心部件都攥在了自己手里。这意味着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当福特还在为全球采购的某个零部件断供而头疼时,比亚迪可能在自己的产业园里就把问题解决了。
这套“降维打击”的打法,搬到巴西,自然游刃有余。所以,比亚迪接手福特的旧工厂,不是一次偶然的“抄底”,而是新旧两个工业时代在全球范围内的一次权力交接。就像一个更年轻、更强壮的物种,进入了一个被年迈物种腾出来的森林。
这背后没有那么多温情脉脉,就是纯粹的商业规律在起作用。
聊完了宏观的产业规律,我们再来算算这笔合作里的几本账。任何一笔国际投资,都至少要算三本账:金钱账、情绪账和机会成本账。
第一本,金钱账。
这笔账最简单。比亚迪投资55亿雷亚尔,盘活废弃工厂,未来能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对当地政府来说,这是实打实的税收和就业,是看得见的政绩。对当地失业的工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家庭又能重新打开炉灶,孩子有钱上学,生活有了盼头。我一直强调,任何宏大的国家战略,最终都要能“翻译”成普通人饭碗里的那块肉,否则就是空谈。比亚-迪这次,就把“产能出海”扎扎实实地翻译成了卡马萨里市数万个家庭的生计。
而对比亚迪来说,在巴西建厂,不仅能绕开欧美未来可能越收越紧的贸易壁垒,还能以此为跳板,辐射整个南美市场。更关键的是,巴西是锂矿资源大国,比亚迪的布局从造车延伸到了上游矿产,这是在为未来十年的全球竞争准备弹药。这笔钱,花得值。
第二本,情绪账。
这本账,往往被很多人忽略,但它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金钱。卢拉总统为什么会脱稿演讲,会热泪盈眶?他当然是在表达感谢,但更深层次的,他是在利用这次合作,为巴西人民提供一种急需的“情绪价值”——民族自信和希望。
一个被美国巨头抛弃的“工业废墟”,被中国新贵救活了。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戏剧张力。它告诉所有巴西人:我们没有被世界抛弃,我们依然有吸引力,我们正在抓住新的历史机遇。这种由谷底反弹带来的集体情绪提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政治资产。
对我们而言,这种发自内心的欢迎和认可,同样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它意味着更低的沟通成本、更友善的营商环境,以及在全球舆论场上一个强有力的正面案例。以后我们再去其他发展中国家谈合作,就可以说:“你们看,我们在巴西干得就很好。”
第三本,机会成本账。
如果这事儿没成,会怎么样?对巴西来说,那片工厂会继续废弃下去,变成一个时刻提醒他们“被抛弃”的伤疤。而对于比亚迪,如果不去巴西,它可能要去墨西哥,或者其他地方,但未必能拿到像巴西这样从政府到民间都如此“顶格”支持的待遇。双方都抓住了对自己而言最优的选择,避免了更差的结果。
所以你看,把这三本账算清楚,你就会发现,这是一次基于各自核心利益的、高度理性的、几乎是必然的“双赢”。卢拉总统的眼泪,可以看作是这笔精明交易达成后,一个非常漂亮、也非常真诚的“情感交割仪式”。
最后,我想说几句可能会被认为是“泼冷水”的话。
我们当然要为比亚迪这样的企业走出去,并且赢得尊重而感到自豪。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简单地把商业合作等同于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
今天巴西选择了比亚迪,是因为比亚迪能提供当前最优的解决方案。但市场的法则是残酷的,三十年后,会不会有另一家来自越南、印度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的新能源巨头,用更高效的模式来取代我们?完全有可能。
真正的“主权和尊严”,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对巴西来说,仅仅是把工厂里的美国国旗换成中国国旗,并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真正的考验是,他们能否通过这次合作,学习到技术、培养出自己的人才,最终孵化出“巴西的比亚迪”。
对我们自己也一样。我们的企业能走出去,靠的不是别人的同情或者友谊,而是我们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填坑”填出来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朋友”就能有多少。
所以,为那感人的一幕鼓掌之后,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继续埋头干好自己的事。毕竟,国际关系的舞台上,最动人的情谊,往往都建立在最坚实的实力和最清晰的利益之上。
共勉共戒。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