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车出去,路上遇到一辆新M7,恰巧在等红灯。车色是牧野青,那蓝得像海岛的海水,现代感十足。窗外一位大叔挥手骂我:这车空间是真的大,后排坐着还能带个娃玩。我心里琢磨,刚发了个朋友圈,居然有人秒回复销售都说空间最大,真香。这事儿,怎么说呢,空间感这个事,绝不是靠照片震撼,而是开过后真会让人觉得这车是真的能装。
说到空间,你让我列个体感估算,第一,应该比去年那批二线中型SUV大10-15%。第二,轴距从老款的2820变到3030,整体车长也多出了几厘米,估算下来,后排大概还能跷二郎腿,甚至躺着都没问题(这段先按下不表)——咱们平时用车不就是这么回事?坐着,侧着,舒服最重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新车后备箱确实拉宽了许多,能装足登机箱,平时带娃出门,想想就便利。朋友问我:这空间到底是不是像宣传的那样,能媲美MPV?我其实觉得,硬要比,可能还差点——毕竟MPV的底盘调校和座椅布局更讲究,但这车的空间是真的用料实在,家庭用算是硬核级别了。
你说,这次升级还有啥黑科技吧?全系都标配华为的ADS 4.0自动驾驶辅助,激光雷达都照进来了,自动避障、自动变道像开玩笑似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这能真碰到雪糕筒都能避开,其实我心里有点疑问:这玩意儿到底能应付多少极端情境?心里知道,还是得看个别实际场景。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不过我猜华为系统,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成熟一些。毕竟,从我个人体验,小程序、APP联动都流畅,导航、智能语音、远程控制……这些功能,应用场景实际居家、出行都挺顺手。只是,价格28.8万,价格敏感区间,为什么这么火?我想了想,除了配置、技术外,还有点买的不是车,而是一种未来感。
我试想了一下,销售说满油满电,续航能跑1600多公里——以百公里油电成本(粗算,6元/升,油耗8L/百公里,电费0.5元/度,电耗17度/百公里,混合平均下来,大概百公里成本1.2元左右)——长途报价估算,一年跑两万公里,油电通用,似乎也没有亏。这操作腹诽点:诚然,长途自驾时,不用担心千山万水,但城市通勤和日常使用,成本到底算清楚了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答,尤其是身边朋友们。有的人觉得慢慢加油、省心;有人则嫌麻烦,续航焦虑又来了。多说一句,买纯电、增程还是看个人需求吧。增程版?我觉得,偏主流策略,省事。
随手想了一下,就是预订人数爆棚,主要原因可能三个:华为智驾够硬核,空间升级实用,价格还算甜点区。但我佩服的是这种用心把配置堆上去的热情,实际上,配置升了不少,才是群众死心塌地的根本。副驾屏更大、铜色内饰更有范、还有那颗隐藏式门把手,真比前款帅多了。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新车用料会不会缩水以保证利润?这也难说,毕竟短期内,销量压力大,成本控制也变得敏锐。
再说个细节,我记得我朋友聊起,他们提车别的车都等了两三个月,我心里琢磨,问界会不会也延期?朋友笑着说:谁说不可能?不过我觉得他们应该会尽力赶工,新车毕竟压力大。
或许在座的你会想:这么大报价,买车不就是折腾一把?但,购车除了配置、价格,还得考虑后续维护、使用体验。新M7,内饰做工看,还是比较硬核,座椅包裹用料不错,空调、音响都够用。实际上,这车不光是长得漂亮,性能实用才是王道。
哦,临场有点感受:我试驾的一款老款,好几个细节还能改善。像变速箱的换挡逻辑,还是有点迟钝,可能新款会更顺畅点吧(这段先按下不表)。咱们中国消费者反应快,市场也在不断烈火淬炼。
这么多反复,还是想问一句:你觉得,这次花28万,值得吗?空间、配置够用吗?或者,你更看重驾驶辅助和长续航?评论区,不妨抛个真心话——毕竟,回头要提车了,心里那点竞争焦虑还在。
现代人对车的期待,越来越多元。你说,这车还能越想越香吗?别怪我喜欢琢磨小细节,毕竟,手边那块微小的触控屏幕,也是一个未来——就像我们喜欢的那样,细腻又感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