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子里炸开锅了。大众速腾,1.5T的版本,裸车价格居然跌到了9万出头。有补贴的地方还能再便宜点。9万多的速腾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几年前,1.4T的速腾都敢卖到十五六万呢。现在直接跳水,这个价差让老车主们感觉“背刺”得透透的,买早了、赔大了。而且不只是速腾,整个市场上,合资车价格全面塌方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有人开玩笑说,“再这样下去,买速腾都快成买五菱的感觉了。”
这听起来确实有点吓人。毕竟,合资车一直是国内市场的中流砥柱,速腾这种A级轿车更是大众的拳头产品。别说十万以下了,往年稍微高配点的速腾都奔着十六七万去了。现在直接跌到这价,很多人难免要问——大众这么干是疯了吗?光看价格的话,确实像是“疯了”,但拆开来看,这个现象其实没你以为的那么简单。
先从销量和营收说起。大众速腾这波降价,表面上是价格塌了,但背后其实是另一个故事。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A级轿车市场整体下滑了不少,尤其是合资品牌,销量普遍降了两成以上。速腾作为“大众的主力轿车”,在这个市场里压力不小。再加上新能源车的冲击,很多预算十万出头的消费者,已经直接去看比亚迪秦 PLUS、埃安AION S这些纯电车型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扎堆去挑合资车。大众为了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保住份额,不得不采取价格策略“守住地盘”。换句话说,这次降价是“抢市场”,而不是单纯的“赔本甩货”。
再看毛利率。这几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结构都在调整。传统燃油车的毛利率确实在降低,特别是主流合资品牌,基本上已经从过去的两位数高毛利,降到了个位数甚至接近盈亏平衡线。大众的情况也差不多。它不是不赚钱,而是赚的没以前那么多了。不过别急,这并不代表它真的“快不行了”。如果你再看看新能源品牌的数据,会发现更夸张的现象。像理想汽车,2023年上半年营收破百亿,但毛利率高得吓人,接近21%。还有比亚迪,虽然单车利润不算特别高,但胜在销量基数大,整体利润依然漂亮。而对比这些“新能源玩家”,燃油车的盈利看着确实有点“寒酸”,但这只是阶段性的。
说到阶段性,就得提提研发成本。大众这几年投入了巨量资金在电动化转型上,尤其是MEB平台的开发,还为了抢市场推出了不少新能源车型,比如ID.4和ID.6。这样的研发投入短期内不会直接转化成利润,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它能不能在新能源时代站稳脚跟的关键。这点上,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像蔚来,亏损是常态,但亏的到底是什么?一部分是研发,一部分是市场开拓,剩下的才是真正的“烧钱”。大众呢?它的亏损更多是集中在“新老交替”过程中,被新能源车分流的销量,和转型带来的成本增压。这才是它降价保量的原因。
再看看同行。除了大众,本田、丰田也在降价。思域的入门价格早已跌破十一万,卡罗拉甚至比速腾还早就进入了“十万内”的区间。整个合资BBA之外的主流品牌,价格都在“逐步探底”。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新能源车抢走了太多市场。合资车的核心优势就是“品牌溢价”和“可靠性”,但新能源车在智能化、续航和颜值上打得合资车几乎没了脾气。传统车企眼下要么挤压成本降价守住燃油车领域,要么砸钱转型新能源,两者其实都在烧钱。所以,不只是大众一家在“被迫便宜”,整个行业都在经历这个阶段。
那大众是在“乱花钱”吗?其实不至于。虽然降价有点“惨烈”,但大众的动作还是有章法的。一方面,它把降价的重点放在了速腾这种走量车型上,既能保住基本盘,也能通过提升规模摊薄成本;另一方面,它的新能源板块虽然不像国内新势力那样风头正劲,但发展方向算是明确的。速腾降价的背后,其实是大众在利用燃油车最后的“退场红利”,既换销量也换时间,为后续新能源汽车铺路。
所以,速腾卖9万多,看起来很吓人,但拆开来看,问题没那么严重。短期内,大众和其他合资品牌确实会因为新能源的冲击而显得有些“被动”,但这只是传统车企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阵痛。最终,能不能活下来,不是看这一两年的价格战打得有多狠,而是看它的新能源布局有没有机会成功落地。合资车降价是趋势,但这并不代表它们真的在走向没落。
消费者呢?别光顾着“老车主背刺”这种情绪。对买车的人来说,价格变低未必不是好事。燃油车的性价比现在确实越来越高,买到就是赚到。而对整个市场来说,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一种竞争倒逼。在新能源和燃油车的博弈下,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