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氧“0公里二手车”:车主怒斥,这跟诈骗有何区别!

各位老铁,今天用车社要爆个猛料!

最近车圈里出了档子事,比我昨天炫的那盘朝天椒爆炒黄牛肉还够味儿!

啥事?

有位老哥兴冲冲地喜提极氧新车,结果车管所一验身,嚯,这车居然是“二进宫”!

极氧“0公里二手车”:车主怒斥,这跟诈骗有何区别!-有驾

仪表盘上清清白白显示0公里,车辆登记证上却明明白白写着“已更名”!

这手笔,简直是把“二手”俩字盖在了消费者的脑门上!

如今,攒钱买车不容易,尤其电车,动辄掏空钱包,谁不想开辆崭新锃亮的,讨个好彩头?

可极氧这出戏,直接把“新车”的定义给改写了。

0公里“二手”,这到底是技术革新,还是赤裸裸的欺瞒?

今天咱们就来抽丝剥茧,扒一扒这背后的弯弯绕。

这事儿,得从懂车帝论坛说起。

一位极氧Y车主,满怀憧憬去车管所办理牌照,结果被告知,这辆车半个月前已经完成过户!

当时这位车主就傻眼了,新车变旧物,谁能咽下这口气?

更令人咋舌的是,某第三方平台统计,极氧近期的二手车源中,0公里“近新车”竟占到12%!

数据一出,舆论瞬间鼎沸。

要知道,正经试驾车,也得跑个几十上百公里吧?

这0公里的“二手”,摆明是车企自导自演。

这就好比,你在馆子里点了一道“冰鲜”鲈鱼,端上来一看,鱼鳃都发暗了,厨子还振振有词:“昨儿刚到的,就是冰镇了一下!”你作何感想?

那么,极氧为何要玩这出“狸猫换太子”?说白了,还是销售业绩压顶!

这几年,新能源车市厮杀惨烈,各家车企为了抢夺份额,可谓是绞尽脑汁。

极氧作为吉利麾下战将,自然也背负着沉重的销售指标。

前年,某品牌祭出降价大旗,另一家则深耕下沉市场,极氧的市场占有率应声下跌,从3.2%滑落至2.1%。

这数字,搁谁都得捏把汗。

为了冲刺销量,稳住估值,极氧便祭出这招“瞒天过海”:先将试驾车、内部用车过户至关联公司或员工名下,再以“新车”之名售予顾客。

如此一来,既能粉饰销售数据,又能以新车价格出售这些“准新车”,真可谓一石二鸟!

极氧“0公里二手车”:车主怒斥,这跟诈骗有何区别!-有驾

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真能长久吗?

顾客掏钱,买的是“全新”二字的安心,而非“被转手一次”的旧物。

正如那位爆料车主所言:“我砸锅卖铁买了辆新车,结果到手的是‘二手准新’,这跟诈骗有何区别?”一语中的,掷地有声!

咱们再深入剖析,这“0公里二手车”究竟是如何炮制的?

通常,车企会先将车辆过户至关联企业或员工名下,再以“新车”名义出售。

如此,车辆在法律意义上便成了“二手”,但里程表依旧停留在0。

这种障眼法,普通消费者很难识破。

更甚者,这些“0公里二手”常被冠以“特价车”、“优惠车”之名,诱惑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许多人自以为捡到便宜,殊不知已落入精心设计的圈套。

更令人愤慨的是,部分销售人员还会刻意隐瞒车辆真实情况,甚至信誓旦旦地保证“绝无猫腻”。

这种行径,简直是将消费者的信任踩在脚下碾压!

所以说,各位老铁,选购新能源车时,务必擦亮双眼,切莫当了冤大头!

用车社这就奉上几条“避坑指南”,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

第一招:核查VIN码过户记录。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如今“交管12123”APP功能强大,输入车辆识别码(VIN码,通常位于前挡风玻璃左下角),即可查询车辆的过户次数。

凡有一次过户记录,即便里程为零,亦是二手车无疑!

第二招:查验车机激活时间。

新能源车的车机系统(如极氧的“极氪OS”)会记录“首次激活时间”。

若激活时间早于购车日期一个月以上,则必有蹊跷。

这说明车辆早已被启用,绝非“全新”。

极氧“0公里二手车”:车主怒斥,这跟诈骗有何区别!-有驾

第三招:观察轮胎胎毛。

新车轮胎表面应覆盖细密的胎毛,且无明显磨损。

若胎毛已然脱落,则表明车辆行驶里程已超新车范畴,极有可能是试驾车或库存车。

第四招:索要PDI检测报告。

PDI检测乃新车交付前的“全面体检”,报告中会详尽记录车辆状态。

若销售人员无法提供PDI报告,或报告内容含糊其辞,则需提高警惕,此车很可能存在问题。

当然,除上述几点外,尚有其他细节值得关注。

例如,检查车身是否存在划痕、内饰是否存在磨损、发动机舱是否清洁等等。

总之,购车之际务必多留个心眼,切莫被销售人员的甜言蜜语所迷惑。

实话说,用车社理解车企冲刺销售业绩的苦衷,毕竟市场竞争如此白热化,谁都想多卖几辆。

然而,以欺骗手段换取的“漂亮数据”,终将反噬自身。

正如极氧此次事件,消息一经披露,某平台极氧车型的关注度骤降18%!

这说明什么?

消费者并非愚钝,上当一次,便不会再轻易相信。

普罗大众攒钱购车,实属不易,无非是图个安心。

结果呢?

花了新车的价钱,却买到一辆“二手货”,这任谁也无法接受。

因此,日后购车,切莫轻信销售之言,务必多方查证、仔细询问,谨防落入不良商家的圈套,让自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各位,你们是否也曾遭遇类似“新车陷阱”?

或者有其他“避坑妙招”?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集思广益,共同守护我们的购车权益!

毕竟,买车乃人生大事,切不可掉以轻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车企逐利本无可厚非,但若以欺瞒手段牟取暴利,则与“竭泽而渔”无异。

长此以往,必将失信于民,最终自食恶果。

不知极氧对此作何感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